选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为什么删掉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好吗如果删掉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给人的感觉不同,但具体有哪些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9:51:31
选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为什么删掉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好吗如果删掉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给人的感觉不同,但具体有哪些不同
选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为什么删掉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好吗
如果删掉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给人的感觉不同,但具体有哪些不同
选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为什么删掉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好吗如果删掉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给人的感觉不同,但具体有哪些不同
不好,很不好,改编作品本来的意思.以下是给你找的资料,希望采纳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的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我们所学的课文是经编者删过的,可是旧教材并没有就这一点进行说明.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新课程的开放.
相关的资料和教参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基本是这样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这样的答案粗看似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只从文章的结构、情节、线索等方面而根本没有从文章内容方面来考虑问题.
我觉得删去开头和结尾,让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变得单一,失去了多元解读的土壤.下面就着重谈谈对《我的叔叔于勒》的多元解读.
一、应怎样看待作品中的人物
删去开头和结尾,使读者对若瑟夫·达佛朗司即“我”这一人物形象无法进行全面理解和解读,因而许多评论文章对人物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而且对他们的评价也很不公正.
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夫妇是不是这样令人厌恶呢?
菲利普“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这就交待了菲利普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因此,菲利普夫人从不挥霍丈夫挣来的每一分血汗钱:“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走亲访友这样人类正常的交往生活失去了,生活消费是最低档次的,牡蛎高贵的吃法也丝毫没有打动菲利普夫人.紧巴巴的日子使她苦不堪言,我们何必去谴责她的虚伪、自私、冷酷?难道追求美好生活还要受到责难吗?如今我们天天喊着奔小康,又如何解释?菲利普夫妇的追求不是不择手段,当年兄嫂有恩于于勒,于勒富了回来报恩,难道受之有愧吗?无论小叔子多么发达,我也不沾你的边,这就是亲情的体现吗?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所想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
菲利普夫妇在游船上巧遇于勒,如果他们不躲避,那么儿女的终身大事就难以完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有何种力量与社会抗争?的确,他们很虚伪,但是我们读不出他们的无奈与辛酸吗?况且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能无端地要求菲利普夫妇无条件地接受于勒.不要说19世纪后期的菲利普夫妇做不到,就是今天的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
我们从文章中看不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和嘲讽.如果加上原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章中的“我”——若瑟夫·达佛朗司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憎恨与厌恶,也可以看出“我”对父母和叔叔于勒的同情与理解,也可以看出“我”以后遇到讨饭的就会给他五法郎银币的原因.所以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拜金”的层面上,而要怀着一颗客观、仁慈的心去解读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此,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是无可奈何、令人同情的悲剧式人物.
二、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许多分析文章认为《我的叔叔于勒》“意在揭露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些观点主要是受当时社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我们不能要求前人有我们现在认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固守前人认识问题的观点.
教学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一点上去,更多的是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同情,以及对“我”的做法的赞赏.最后,我们认为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对这一点,学生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毕竟还是认同的.在带领学生回答课后第三题时,我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呼唤”这一主题.
莫泊桑不是一个中国作家,他是一个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在这篇小说里,他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的——同情和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小说中的大量描写都集中在对“我”的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上.所以,我们对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仅仅视为他们道德上的弱点.更为可贵的是,母亲让“我”给于勒叔叔付钱时,“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对于勒叔叔的关心和同情,而且“我”慷慨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一切都说明“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中国美学大师李泽厚曾说:“艺术作为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的人性.”如果《我的叔叔于勒》保留原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如此慷慨地给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的银币,而且“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的原因,并且可以看出“我”对那些穷苦人的帮助是持续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虽然金钱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但还有一些人保留着最自然、最朴素、最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这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我想这恐怕才是作者真正期望的吧!
三、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我们讨论了小说的主题,有了上面的结论,也就很清楚地看出作品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菲利普夫妇”和“于勒”.
许多分析文章认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这篇小说就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变表现主题思想”.也有的分析文章认为主人公是“于勒”,“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于勒的身世浮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从于勒身上,看到了一点时代的眉目.另一方面,作者从于勒身上,还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
这些观点主要是受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因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往往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客观地来分析这部作品,不能仅仅围绕这一点来进行,而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学生的人生经验、学生的眼光来解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加上文章被删掉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我们也会明白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觉得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掐头去尾”简直是买椟还珠.为了叙事简洁、明了,而对文章掐头去尾,得不偿失.况且有了原文的头和尾,使大故事套小故事,更能体现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也能给人以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能很好地在“我”这一人物身上体现作者对人性美的赞美,也给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提供可能性.
因此,我呼吁不要简单、主观地随意增删原著的内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貌,给读者一个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世界名著,也才能吸收到世界名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