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6:29:16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前两句写实,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这里,使我想起儿童时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痴呆呆地站在树下,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儿时只知道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一个人的声名远播,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这个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洁,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结果他们声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也不会名声高远.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几千年的美好憧憬,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诗人,同样作咏蝉诗的,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咏蝉》诗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全诗从客观到主观,层层深入地状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