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写《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该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0:53:57
小学六年级写《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该怎么写
小学六年级写《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该怎么写
小学六年级写《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该怎么写
走近鲁迅
鲁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但孩子们非但没有走近鲁迅,反而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情绪.这是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感到最为棘手的地方.我尝试着去了解这种情绪的由来,于是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鲁迅只是一个被概念裹挟的符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之类的界定让孩子们觉得高不可攀;分析作品时偏重于强调政治意义,又让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
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因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
而我们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也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振振有辞地嘲弄鲁迅.因为就鲁迅来看,无论是他的摇旗呐喊.还是略显晦涩的现代白话,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于是.面对鲁迅的作品,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疑问便是——“学习鲁迅有什么用?”要知道,如此劝和的反问,其逻辑是由我们给定的.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疑问.在我教的三个班级中,我鼓励他们看鲁迅作品的选本,将他们以寝室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读书小组,以便随时展开讨论.我规定他们每个月都要写出读书报告,并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予以交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将既定的概念放置一边,面对鲁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转变观念的不易,但我坚信多读总比不读好.第一个月过去了,从递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鲁迅的可能:刘阳从(呐喊)开始,思考作家的责任;王逾由(灯下漫笔)反省我们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竞有了几分鲁迅的味道;贺伽贝、马越、张雯君和万迪菲努力从<过客)中把握中期的鲁迅……
当然,面对鲁迅,更多的还是疑问.有所感悟也好,充满疑问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和鲁迅一起开始了思考、探索.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这种思索是内在的话.那么,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却是外在的.到我讲授<药)一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态度改变了,由“漫不经心”变成了“聚精会神”.当我给他们讲述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而以前,我从这些眼睛里读出的是一股令人伤心的抵触情绪.读书活动顺利地展开了,但是,要在短暂的40分钟内与学生们交换“我之鲁迅观”,显然是仓促的.这时,校领导建议我开设“鲁迅研究”课题,我欣然受命,居然尝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滋味.
是否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总有许多让我不明白的地方,但《灯下漫笔》一文中有几句话却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说到修史的题目的时候,更直截了当地将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文末呼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广为什么独记住这些?也许从中隐约感觉到了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话给我很大震撼,确切地说是恐惧.我们总是拿鲁迅的作品来分析,作为我们批判过去时代人性的堕落、麻木,批判旧社会黑暗本质的证据、武器;用它来作语文课上的政治教材.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推翻了那个时代,继承了鲁迅的志愿了吗?当然,否则我们怎能一本正经地“学”鲁迅,大模大样地“供“鲁迅!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是那些“食人者”,更不是“奴隶”吗?当然.毛主席不是宣布我们翻身做主人了吗!但是仍会震颤,因为读了这些话,我感觉那个奴隶时代还没结束,感觉辜负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没错,剥削少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做奴隶.但奴性变了吗?当面对现今下岗的抉择时,多数人不去苦思如何去自立,而是为政府有待业救济,有再就业帮助而庆幸.有人自立成功了,媒体大肆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少有创业的想法,只是希望体制的改革,不要革到自己头上或革得轻些.只希望枷锁不要拴得太紧,而不求挣脱,这不是奴性?或许,现在的我看成人的社会太早了.但我觉得即使作为学生,我们中有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有人显得 很老成,有的太现实.几乎都学会在人前留一手,少说话少惹祸.谈到学习,多数是机械的,确切地说,学习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倒更像是工作.学科的重要性只在于它是否紧迫需要,是否被老师看重.我们缺少学习的渴望,没有学习的活力.我的一位叔伯曾告诉我,他那时学习是如何如何的“饿”.可现在学生中“饿”的人太少了.面对他时,我也只能回忆自己是如何机械地“吃”了几年的.面对如今的教育改革,我们一方面觉得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感到能否创新对于我们学生都无所谓.我们还是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干.对争什么我们已没多大兴趣,宁愿当学习的“奴隶”.这样的我们,难道不是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最喜爱年轻人,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可我虽是一个青年,却常感到自己身上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暮气.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除了惭愧,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