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2:16:40
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  一、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

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
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

教唆未成年人犯法犯罪依法怎样处罚

  一、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二、根据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有差别的.

  1、被教唆的人可以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

  教唆犯作为共同犯罪中共犯的一种,其成立的基本前提就是被教唆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而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只有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自己的全部犯罪行为,以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只有对此范围内的未成年人进行教唆,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教唆犯,适用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

  2、被教唆的人本身不承担刑事责任的.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以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以外行为的人,是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的,对其进行教唆,不是共同犯罪,因此教唆者也不成其为教唆犯,不属于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调整范围.

  如果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对这种非教唆犯的教唆者,我们似乎不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但问题是,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如教唆幼儿在商场门口偷窃,利用小孩的年幼无知让其投毒杀人,并且这种行为在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方面,与教唆具备犯罪主体资格的未成年人犯罪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刑法严厉惩罚后者而放纵前者是不合逻辑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怎么追究?

  在教唆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以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以外危害行为的情况下,教唆者没有直接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因此不符合基本犯罪构成;同时刑法总则对其又未作任何规定,修正的犯罪构成也无从谈起.对于这种既非直接实行犯又非共犯的的教唆者,应当如何定性呢?

  应当定性为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是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的方式来实现犯罪的.未成年人不具备独立的意志,缺乏辨别能力,其在教唆下实施的危害行为是教唆行为的当然延长和必然结果,他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教唆者的犯罪工具;而教唆者正是利用这种有生命而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工具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完全符合间接正犯的特征,据此我们可以将其定性为间接正犯.如果教唆者主观上认为该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而对其加以唆使,实质上是将他人视若工具进行犯罪的故意;在这种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的足以诱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行为,应当是间接正犯.

  对于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应当按照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即首先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区分出是主犯还是从犯,然后结合未成年人的实行行为对其定罪量刑,在此基础上,应从重处罚.如果未成年人没有犯被教唆之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理由如下: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教唆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犯罪,尚且应当从重处罚;而教唆对自己的危害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对其毒害更深,因此也必须从重处罚,才能实现立法精神的协调一致.这在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六款也有所体现,该款规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从重处罚.其中便蕴涵着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和间接正犯从重处罚的价值观.

  四、对于未成年人所实行的行为虽然超过其主观设定,但只要仍在其应当预见或已经预见的范围内,就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如甲教唆其八岁幼子乙向楼下行人丙扔花盆,意图砸伤丙的脑袋,而乙扔下花盆后却将丙砸死.乙的行为虽超出甲的主观意图,但却是甲应当预见的,因此甲要对故意或过失杀人行为承担责任并从重处罚;相反,如果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行为超出了间接正犯的预见范围,间接正犯对此不负刑事责任.如甲教唆十五岁的乙去丙家盗窃财物,乙却将丙的妹妹强奸,对甲则不能以强奸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