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学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2:12:32
两位数学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两位数学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两位数学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高斯小的时候,有一天,老师闲得慌,就让高斯全班同学做数学题,从1一直加到100,老师自己却在偷懒看报纸,老师本来以为这么个破题要做一上午,别的小孩也在一笔一划的计算,高斯考虑了一会,刷刷几笔就写完了,交给老师,老师很生气,认为高斯欠揍,可是高斯却说,1+100=101,2+99=101,3+98=101,直接用101做个乘法就齐活了,得了.老师没辙了,高斯算的数是对的,别的小孩也羡慕嫉妒恨,高斯自己就回家吃饭了.后来这种算法就叫等差数列.
高斯长大后,有一天,老师闲得慌,就让高斯回家自己做一个很难的题,嘛题呢?就是用尺规作图画一个正17边形.高斯回家后,看着这个题,想老师丫的出这么个题,或许是一道很普通的题,可我现在做不出来,没有办法,也许是因为我目前为止还是个蠢货,我不能这样自暴自弃,应该努力思考,不懈追求.就点了灯,自己在比划着,画了扔,扔完再画,一个通宵,他终于做出来了!(鼓掌)他自己也很高兴,就去找了那个老师,老师听说他做出来了,狂笑,说,这么个破题,当年TMD阿基米德同学、毕达哥拉斯同学等一堆优等生做不出来,你丫竟然做出来了,糊弄谁呢?可是,当高斯义正词严的阐述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后,老师说不出话来,为嘛?高斯做对了!老师当即五体投地,说大哥,你有种!将来在数学上一定会大展鸿图,继续努力吧,兄弟.高斯似懂非懂.后来高斯果然成为了一个数学家,被人誉为数学王子.他西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碑上庄重的刻下了一个正17边形.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领域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欧拉小时候,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家里羊渐渐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太小了,爸爸决定建一个新的羊圈.他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能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要想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40+15)×2=110(米).欧拉的爸爸感到十分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羊圈,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占地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爸爸说,不用增加材料,也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爸爸不相信,没有理他.但在小欧拉的坚持下,欧拉的爸爸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赶紧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再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它的面积达到了25×25=625(平方米).
爸爸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材料正好够用,面积比原来想象的还稍稍大了一些.
放在文字右边.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为有这么聪明的孩子感到无比自豪. 父亲想,让这么好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可惜了,决定让小欧拉好好学习.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数学家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领域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欧拉小时候,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家里羊渐渐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太小了,爸爸决定建一个新的羊圈。他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能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
全部展开
数学家欧拉小时候的故事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领域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欧拉小时候,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家里羊渐渐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太小了,爸爸决定建一个新的羊圈。他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能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要想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40+15)×2=110(米)。欧拉的爸爸感到十分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羊圈,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占地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爸爸说,不用增加材料,也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爸爸不相信,没有理他。但在小欧拉的坚持下,欧拉的爸爸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赶紧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再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它的面积达到了25×25=625(平方米)。
爸爸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材料正好够用,面积比原来想象的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为有这么聪明的孩子感到无比自豪。 父亲想,让这么好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可惜了,决定让小欧拉好好学习。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收起
华罗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拉马努金
在十三岁时,高班的同学借给他一本Lone...
全部展开
华罗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拉马努金
在十三岁时,高班的同学借给他一本Loney 的〈三角学〉一书(以,前,
有一些学校采用此书为高中课,中译本书名为〈龙氏三角学〉),他很快把
整夬书的习题解完。第二年他得到了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无穷级数展开式,后
来他才知这是著名的Euler 公式,他心中有点失望,於是把自己结果的草稿,
偷偷地放到裏的屋梁上。
收起
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
全部展开
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苏步青:
1902年9月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依然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收起
维纳
20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三岁时就能读写,十四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
全部展开
维纳
20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三岁时就能读写,十四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俯首称臣,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维纳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被他的这道妙题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在议论他的年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答,但是需要一点数字“灵感”。不难发现,21的立方是四位数,而22的立方已经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最多是21岁;同样道理,18的四次方是六位数,而17的四次方则是五位数了,所以维纳的年龄至少是18岁。这样,维纳的年龄只可能是18、19、20、21这四个数中的一个。
剩下的工作就是一一筛选了。20的立方是8000,有3个重复数字0,不合题意。同理,19的四次方等于130321,21的四次方等于194481,都不合题意。最后只剩下一个18,是不是正确答案呢?验算一下,18的立方等于5832,四次方等于104976,恰好不重不漏地用完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多么完美的组合!
收起
牛顿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 “ 吧嗒 ” 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并推而广之。认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
全部展开
牛顿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 “ 吧嗒 ” 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并推而广之。认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太阳使行星围绕自己转动的力,都是相同的。得出了地心引力,人们又把它叫做 “ 万有引力 ” 。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