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7:34:35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1.教学目标⑴速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新课标认为:生活中人们阅读的常见形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
理论?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理论?
1.教学目标
⑴速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新课标认为:生活中人们阅读的常见形式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出声,不指读,就可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快速阅读就是一种高级的默读形式.
⑵写法,细心揣摩.认识了解作者撰写这篇传记文章的艺术手法,充分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面对这样一篇传记文学,我的教学出发点是学习了解作者在仅仅凭借探险者遗留的一些资料,作者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场景.所以,教学中重要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篇文章,抓住课文重要信息,能够筛选概括提炼重点内容.
⑶体验,突出个性.培养正确的英雄观,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理解“悲剧”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认识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使得历史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再现.
课前准备:南极资料.
2.教学实录
师:没有刺秦,荆轲不能为后世所赞誉;不走华容,曹操不可能成就一世枭雄;不是滑铁卢,拿破仑不会如此名垂青史……失败,是紧紧伴随英雄之路的,正因为有了失败,英雄们的身世才格外悲壮,声名才格外显赫,眼泪才格外动人.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场撼人心动的悲剧,见证这场悲剧中的伟大的英雄.(板书题目)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人、时、地、事”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生(1):我概括的是:1912年斯科特等5人在登上南极的返回途中遇难.
生(2):我概括的是: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在征服南极途中败给了阿蒙森,返回途中遭遇不幸,5人全部遇难.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或详细或简单,都能把握住这4个要素,“不幸”“遇难”这些词都很准确地传达出这最终是一出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在题目“悲剧”前加上“伟大的”这个词呢?同学们看能不能找到文中最经典的话语来诠释文章的题目.
生(3):我觉得应该是文章的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师:很好.大家找到了中心句,我们不妨把它分析一下:哪些地方照应了“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
生(4):我认为“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照应了“悲剧”.
生(5):还有“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照应了“伟大”.
师:是的,斯科特他们最终失败了,但是世人却给了他们和胜利者一样无尚的光荣,设立南极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伟大,失败中的伟大.你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
生(6):我觉得他们虽然知道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经先到达南极,但他们并没有半路返回,放弃他们的终点,这就是“执着的伟大”.
生(7):斯科特要忠实地履行“作证”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觉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师:设想他们不作证呢?是不是会对他们有利呢?
生(8):没有他们的作证,阿蒙特得不到世界的公认.
生(9):他们做一次伪证,他们的事业也许会走向巅峰.
师: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甚至都没有这样想过,这体现了他们身上的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10):是伟大的诚实,值得我学习.
师: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的,继续.
生(11):生命都不能保证了,威尔逊博士还在进行科学研究,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这点伟大.
生(12):我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们不愿像懦夫一样死去,就像文中写到的“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生(13):他们不愿丢弃同伴.
师:是啊!面对死亡,如此的从容,坦然,多么悲壮,多么伟大的灵魂!
师:以此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14):老师早就告诉过我们:“莫以成败论英雄”.
生(15):伟大并不在于最终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勇敢地对待失败.
生(16):诚信的人才有权利被誉为英雄.
生(17):悲剧中的英雄更值得钦佩!
生(18):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献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师:非常精彩!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英雄、对伟大的认识.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只要我们执著、团结、坚毅、勇敢,敢于挑战,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时我们看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生命的华美与辉煌!
师: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文章给了我们感动,给了我们震撼.茨威格并没有亲临现场,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并展示了如此大的感染力呢?仅仅是凭借探险队员遗留下来的资料吗?单凭这显然不够.你能从课文中看出端倪吗?
生(19):文中多次提到斯科特的日记.很真实.
生(20):我觉得作者丰富的想象很重要.因为文中有很生动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也是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能举个例子吗?
生(21):比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害怕回家.”这一句我感觉到他们的那种失望、沮丧.
师: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这样是不是抹杀了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他们后悔了吗?
生(22):他们没有后悔过,也没有抱怨过.我觉得这样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英雄.
师:棒极了!你的回答非常精彩,为你鼓掌!(全班鼓掌)继续.
生(23):我认为为作者描写的南极的自然环境对表现“悲剧”很有效果.
师:自然环境的渲染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
生(25):衬托出了人物的伟大.
生(26):我觉得最感动的是斯科特把“我的妻子”换成“我的遗孀”,这样的描写很细腻.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处吧!大家试着来找一找.
生(27):还有后面的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生(28):威尔逊博士在生命无保障的情况下,还拖着16公斤的珍重岩石样品这也是细节描写.
生(29):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同伴要吗啡,这是不愿意拖大家的后腿,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大家的生.
师:那么,作者是不是很平静、很客观地来写这篇文章呢?
生(30):不是.文中有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直接表达他自己思想的评价语言.像文章的结尾.
师:非常有见地.你们的回答让我见识到了其实平凡中也孕育着英雄!
师:茨威格运用它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通过细节、环境、人物心理的生动描写,为遇难的探险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悲剧》既让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的精彩魅力,又让我们品尝到了精神的空前盛宴.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震撼与感动,更是灵魂的一次洗礼,相信我们会受益一生!
师:其实对于任何文章我们都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斯科特的探险行为,你还有什么问题可思考,可品味的呢?课下作为作业写一篇探讨性短文.(例如重复探险的意义;探险与冒险的区别;为探险而献身的价值等等)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3.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之前我翻阅了好多资料,发现许多教学策略无一例外的把教学的全部精力投注到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挖掘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上来了.固然,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如果单纯的侧重这一方面,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不如说是一节政治课了.所以,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把教学重点回归到语言文字这一文本化的东西上来,设计出让学生去琢磨体会作者茨威格为什么没有亲临现场,却会写出如此让人动容动情的文章来.其实就是要学生去捕捉重要信息,联系所学经验,内化为对作者写法的认识和概括.虽然这样的文体对于他们的自身运用还有些遥远,尽管有些地方还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但是最起码让学生明确了写传记文学的基本技巧,从为学生打下全面的文学功底这一点上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很多地方可以品味,比如:为事业献身重要还是保全性命重要,中国不是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如:探险和冒险有什么区别;再比如,既然探险队员不愿丢弃同伴,拒绝给奥茨吗啡,但是为什么看着他走出帐篷,明知道他要选择死亡,却无人劝阻等等.但是我深知,如果一节课面面俱到地去讲,等于什么都没有讲.所以只好把这方面的探索布置为作业,期待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思想新发现.
教学这篇文章,有时真的感到困惑.我们需要学生速读,需要学生提取重要信息,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么长篇幅的文章如果不是充分地做好了预习工作的话,即便让我们来准确地整理也非易事,所以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方法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即可,没有要求他们全部例举.这是不是所谓的“浅尝辄止”?但是如果很细的来分析,恐怕时间不够,学生能力也会有所限制.
4.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很典型很成功的案例.目标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实录重点突出,照应目标,紧扣文本,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从师生的对话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体验了文章蕴含的思想美,而且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美好、形象、感人是建立在作者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准确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塑造上;教学反思是对实录的解说和深化,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匠心.可以说,有了好的目标定位,有了对课文客观全面的理解,有了对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发挥其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没有将更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特点体现不够明显.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