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1:14:41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此文试就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点体会.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1.
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2.
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3.
全面评价观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苏州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
终身学习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往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3)学习新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5.
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二、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1.
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2.
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3.
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4.
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5.
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6.
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1.
自主式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2.
合作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特征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3.
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