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作文要原创600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4 15:14:29
关于苏轼的作文要原创600左右
关于苏轼的作文
要原创600左右
关于苏轼的作文要原创600左右
苏轼感悟(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最著名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凡是书念到高中的人恐怕都会背诵.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年轻有为的周瑜写得何等地潇洒和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钦佩和向往,而当时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曲折地表达了他空怀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心声.
同一年,苏轼又写了《赤壁赋》,格调已比《赤壁怀古》明朗许多.这是一篇散文,“韩潮苏海”(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样地奔放,而苏轼的文章则像海水一样广阔)是对苏轼散文的最高评价.这篇文章写他和一个朋友,驾一叶扁舟,夜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他的朋友很悲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像蜉蝣一样将短促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一生的短促,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面对朋友的悲观,和朋友一样人生不得志的苏轼却很豁达,慨叹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只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即: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要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成为声音,眼睛遇到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来禁止,享用它们永远不会枯竭,这是自然界无穷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听着苏轼的慨叹,想想苏轼是何等样人物,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要“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1056年,首次出川应试,就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也曾是宰相王安石的学生,可以说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秉性耿直,针砭时弊,一直被贬官,他多么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但一生都不得志,只好把这种情怀寄托给名山大川,寄托给诗词文章.其实有时候想想,生活的磨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试想:如果苏轼人生得意,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有意思的是,名山、大川、古迹有的是,但作者为什么一直对赤壁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的思想应该是主流,所以尽管苏轼性格粗犷豪放,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像周公谨那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直耿耿于怀吧?
再说说苏轼的诗句,想必很多朋友都领教过,他开创以文为诗,拓展以诗为词,苏如海,独步天下,豪放又婉约,能文又能武,苏东坡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他之赋,有前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名篇,他工诗擅词,诗富画意哲理,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也独树一帜.是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古代大家.他的为文通才-----精赋精文精词精诗精书画!但是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乐官乐政乐民乐文乐流放!
他在被贬至黄州时种地的地名叫东坡,后来他就以此为号了.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运事多乖,处处行路难.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系列的磨难中,变的越来越通达.他拄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杭州黄州湖州,经他官辙而有兴;密州琼州徐州,有他遗迹便千秋.他把西子融入西湖的绿波,他把月亮铸成中秋的思念,他把鸭子升高为报春的使者,他把橙黄橘绿描写的淋漓尽致,庐山经他一览,从此有了哲理,菊花在他的礼赞下,因而生出傲雪枝.这些表象的通达除了其人生坎坷多磨难以外,还与他圆融地接受了中华传统各个文化思想有直接关联.但他并不是“矛盾”无主,“杂”无头绪,他接受的主流是----“儒”,在各个磨砺和挫折中,他始终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儒”的同时,又接受了“道、佛”,一个“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胸怀,苏东坡便能熔坎坷经历而铸成为“通达”这一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
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有矛盾,恰是他学识渊博,经历丰富,人生多彩的哲学体现.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变化,各有偏重,但是关键在于抓住自我,活出哲学意趣来.他的诗作脍炙人口,都反馈着他的通达和其才华横溢、洒脱怡然、情感丰富的内涵世界.
感悟他的通达,我们虽说不能像他一样通才,但是可以学他的通达.通达,利己又利人,既能为己所乐又能为友所娱------人生贵通达.
(2)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对生命的感悟、阐释,就成为作者最富灵性的文字.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受人们喜爱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从灵魂深处流出来的对生命科学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雪泥鸿爪 源于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就是一个必然和偶然巧妙组合的魔方.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必然,但连接这个过程的各个点,却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叶子要长在树上,这是一个必然,但要长在哪一棵树的、哪一个杈的、哪一个枝上,却是一个偶然.苏轼感悟到了这一点,且形象而又灵动地将它抒写了出来.在《和子由渑池怀旧》(注:见本文参考资料)一诗中,他这样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确,人的生命轨迹,就像雪泥上留下的飞鸿爪印一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古人云,苏诗长于比喻,此诗句的经典性也正表现于此:将人内心那种微秒的感受,用富有机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了,难怪“雪泥鸿爪”能积淀成一个人们十分喜爱的成语.还有一种理雪泥鸿爪以喻人之“无心”,人生不过如此,一切的一切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天衣怀禅师”所感悟的:“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踪之意,水无涵影之心”.故,人不要太在乎去留,应随遇而安.苏轼此诗虽然有些低调,但也道出了哲人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人生美丽的弧线,是由那一个个偶然的“点”连接起来的.
月圆月缺 源于生命的二重奏
生命又是一个长长的旅程.在旅途上,有丽日蓝天、绿茵鲜花,也会有风雨雷电、枯枝败叶;人在旅途,就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时刻准备着命运的挑战;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风雨过后是彩虹”.苏轼的一生风风雨雨,历尽坎坷.在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变法时,他被划入保守派;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被划入了革新派;恶运连连,一贬再贬,后来被贬到蛮荒之地惠州时,他还乐呵呵地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故林语堂称其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为啥能这样洒脱呢?这与他对生命的科学感悟是分不开的.他看到了生命原色的二重性,即如《水调歌头·明月篇》(注:见本文参考资料)中吟诵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所谓古语云:人不得全,月不得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苏轼从月圆月缺、月缺月圆这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存在、运行亦应如此.世上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人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看到另一面,就像天空中的月圆月缺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必然、必然的自然;这就是生命旅程上的一曲永远的“二重奏”.
源于身在此山 源于生命的自限性
上帝给人以一双眼睛,就是用来看世界、看别人的,人这一辈子最看不清楚的恐怕就是自己了,故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就是生命的自限性.哲人苏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深切地感悟到了这一点,故在《题西林壁》(注:见本文参考资料)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在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理趣诗.此为理趣诗中的极品,直到如今还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他悟出了生命的劣根性,即自限视野:自己看不清自己.所以,人好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如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屁股大一点的天.故,人生在世,就有一个突破自限性,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生命升华的境界.设若能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视野就开阔了,胸怀就宽广了,生命之光将会更加灿烂.据传,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看来王朝云的确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一语中的;苏轼也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生致命的弱点是——不合时宜.
变与不变 生命的圆融性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古今文人永恒的生命咏叹调:人生短暂,宇宙无穷;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基于这样的“生命观”,文人不免要伤春惜花、对镜抚鬓,生出无尽的闲愁忧思;还有甚者,寻仙访胜、炼丹服药、导引叠坐,想飞举升天,惧怕生命过程的结束.而苏轼面对生死,却非常坦然:人之初,一口气;生也气,死也气(生命元气),何惧之有?于是,他在《前赤壁赋》(注:见本文参考资料)里豁达地咏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里苏轼用“变与不变”的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命: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瞬息万变,一瞬也不会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我将来都要变为气体,回归之然,物我最终归于同一永恒;那你们还羡慕这长江和明月干啥?在苏轼的笔下,生命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生命的现在时:斗转星移,瞬息万变;生命的将来时:物我永恒,回归自然.生命的形态与现在、将来、自然、宇宙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生命的圆融性.苏轼既对生命已参悟到如此透彻的地步,他还会对什么想不开呢?故,最后被贬到海南岛还是乐呵呵的,笑对人生,坦然生死.无怪乎苏轼的诗文会有永恒的魅力,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阐释是最透辟、经典的,超越了时空的阅读障碍.
风雨坦然 生命的自调性
生命享受着生活的欢乐,但有时还承载着生活的苦难.当苦难的风雨,向毫无准备的生命袭来的时候,生命怎样才能从容应对呢?学会自我调节,用一句很当代的话来说,就是:调整心态,自我解脱.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冈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虚职,俸禄就连一家人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苏轼不得已,让朋友在东坡买了块土地,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于是,他干脆自号“东坡”,以此自嘲、自解、自慰.正如其《定风波》(注:见本文参考资料)一词所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是写大自然中的风雨,实质上是隐喻仕途上的风雨;面对仕途风雨,怎么办?心中坦然相对,就会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佳境.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东西,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蹚不过的河,这样就能面对挫折、随遇而安了.苏轼正是这样一位达人,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生命中自我调节的能量,从容应对仕途上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他的生命才会那样的亮丽!
苏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也是潇洒生命的一个经典.其对读者那永远的魅力,就在于其人其文,对生命的科学感悟与圆融阐释.人们在阅读玩味苏轼文章诗词的同时,就是在解读品味着自个儿生命的真谛.
(3)教师论文都给你淘来了
感 悟 苏 轼
--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
摘 要:儒、道、释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他钦慕屈原、诸葛亮、 等经世济时的人物,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生活;……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的态度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非常可贵的.
关键词:雄健 豪放 超然 淡泊 开朗 宏远 旷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罕见的通才、奇才.他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更以文名驰骋于北宋文坛.其为诗文挥洒流畅,浩瀚百态;其为词雄健奔放,开一代新风.他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无论是宦海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出世入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还是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旷世才华,都令世人瞩目;尤其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中,始终保持淡泊开朗的态度和超然物外的情怀,更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其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年方二十一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宋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
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危机,所以,在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朝廷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不久,被外调任徐州、湖州等地刺史.苏轼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主张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使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同情和支持,悲剧的命运便不可避免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 、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指责他的诗句讽刺新法,进而诬陷他诽谤朝政."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出狱后,被贬于黄州任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他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寻求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千古绝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想的名篇佳作就写在这个时期.
苏轼的思想复杂,融儒、道、释于一体.他钦慕屈原、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提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在他身遭贬谪,处境危艰时,又能以佛、老思想作为其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和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解脱的精神支柱,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苏轼的才华出众,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风格豪放,为后人所称颂.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乍一开始,便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和千古英雄人物融成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境界,将大气概书写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世人评价苏文"自有横槊气概".接着便描写庞大的场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苏轼心中景仰的英雄,"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以美人配英雄,足显其英俊潇洒,年轻威武;"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既写出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地位,又着力显出周郎的才华和功勋.周瑜作为吴军的统帅,从容闲雅、足智多谋、指挥若定、儒将风度.谈笑间,一把火就把对方的战船烧成灰烬,何等令人肃然起敬!苏轼这样称颂周瑜,一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二是抒发自己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建立名垂千秋的丰功伟业的愿望.事实上,苏轼为官在任时,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功业.他在徐州任刺使时,当时黄河大缺口,他率领军民筑堤守城,保全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太守时疏浚西湖,利用湖中淤泥筑堤,造福于民,至今还被称为"苏堤".至于他被贬到遥远的儋州,仍不忘兴学讲演,传播文化、卫生、医药等知识,使"文化未开"的儋州变成"书声朗朗,弦歌四起"的文化城.正如《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文忠公之教泽,流传千古矣".这些都是他一生的执着和追求.
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遭贬谪、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危厄的经历反使他很快冷静下来,明智起来,平定了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之心,变得超然、豁达、开朗.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遭贬谪到黄州已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香笋,江城的美好风物,给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在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之夜,苏轼和客人秋夜荡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把酒诵诗,宠辱皆忘."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油然而发,慢慢地,他觉自己的灵魂凌空而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虽然也曾经触景伤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感人生短促,羡慕自然的无穷.但他怀着旷达的心胸俯视整个世界,他学会了超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物尽也"物我皆恒,又何羡长江之无穷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山间明月意不尽,江上清风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者之无尽藏?这里的清风明月成了苏轼超越宇宙时空的永恒之美,是东坡心灵历尽磨难而升华的结晶.它不仅咏出了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更表现了东坡先生对人生的达观情怀.清风,明月有超然入化的神韵;黄州,赤壁也得以流芳百世.
东坡先生曾说:"吾怀坎淳之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身而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几遭挫折,历尽坎坷,名利得失,置之脑后;"也无风雨也无情."不管春寒料峭,不管炎天酷暑,泰然处之,安之若素;鲜明地体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超脱的态度.既是苏轼人格的写照,也是他对人生的体味,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郑文焯评:"此足征苏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以曲笔写胸臆,抒人生.倚声能事尽之矣."苏轼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建立在对祖国、对江山、对人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心灵.这是他几经洗炼之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
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人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他宏远旷达的情怀--当人们捧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时候,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苏轼是伟大的.苏轼之伟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洁和情怀的豁达,在于他有一个智慧的人生!"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人们可以因他而感到自身的存在."人们在现代生活的激流的冲击下,人的命运进退难料,浮沉莫测,但惟有保持一颗达观之北斗,指引生命的航程!
(三篇最好综合一下!(*^__^*) 嘻嘻……)
此君,乃牛人也。不在于文字多少,而在于意境。人刀合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
还有谁比苏轼更得人缘的嘛?他热爱生活,性情开朗,兴趣广泛,快意人生。如果他是情人,是最让你舒心的情人;如果他是长辈,是最让你愿意亲近的长辈;如果他是朋友,是最可与畅谈共醉的朋友;而他是文人,是最让人心胸开阔的文人。
苏轼给人类似的感觉。他接二连三的越贬越远,高龄而不能落叶归根,如果是李商隐的凄恻怎么能受得了?可他真男人,真豁达。他高高兴兴的吃荔枝,兴兴头头的到村里看人养蚕农耕,津津有味的...
全部展开
还有谁比苏轼更得人缘的嘛?他热爱生活,性情开朗,兴趣广泛,快意人生。如果他是情人,是最让你舒心的情人;如果他是长辈,是最让你愿意亲近的长辈;如果他是朋友,是最可与畅谈共醉的朋友;而他是文人,是最让人心胸开阔的文人。
苏轼给人类似的感觉。他接二连三的越贬越远,高龄而不能落叶归根,如果是李商隐的凄恻怎么能受得了?可他真男人,真豁达。他高高兴兴的吃荔枝,兴兴头头的到村里看人养蚕农耕,津津有味的看雨,看山,看灰白炉火一拨通红,看潇潇飞雪打在窗棂。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也有人生如梦的浩叹,想过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他最终是快乐的,满怀希望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伤乎?现在还有这么飘逸的唯物主义者么?超脱到连死亡都不会带来恐惧了。
清朝人说,他是李白之后唯一有如许大才华的人。不假,但让人倾倒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昨天看古文观止,终于知道了他那句名言的来历:他做应试文《行赏忠厚之至论》里有这样的说法:“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古文观止内有注道,这两句主文的考官皆不知出处,入谢叙礼时欧阳公(是指欧阳修嘛?)问其出处,东坡笑曰:“想当然耳!”数公大笑。读之莞尔,体会到他亲切的爽朗。有人拍他马屁,他哈哈大笑绝倒在地;有朋友浩叹人生如梦,他开解再三斟酒共醉。他泛舟,骑马,淋雨,醉卧溪边,倚杖听潮,他活在诗
收起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
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
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萧条初出郭,旷荡实
消忧。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半夜人呼急,横空
火气浮。天遥殊不辨,风急已...
全部展开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
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
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
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萧条初出郭,旷荡实
消忧。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半夜人呼急,横空
火气浮。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烟煤已狼藉,吏
卒尚呀咻。(十三日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宝
鸡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见于武城。)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县有鸡爪峰、
龙宫寺。)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回趋西虢道,
却渡小河洲。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十四日,
自宝鸡行至虢。闻太公磻溪石在县东南十八里,犹有投竿跪饵两膝所著之处。)
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白刃俄生肘,黄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县,县有董卓城,其城象长安,俗谓之小长安。)平生闻太白,一
见驻行驺。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锼。春旱忧无麦,
山灵喜有湫。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镇宿。道过太
白山,相传云,军行鸣鼓角过山下,辄致雷雨。山上有湫甚灵,以今岁旱,方议
取之。)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十六日至盩厔,
以近山地美,气候殊早。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
(十七日,寒食。自盩厔东南行二十余里,朝谒太平宫二圣御容。此宫乃太宗皇
帝时有神降于道士张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为立也。神封翊圣将军,有殿。)邂
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绕湖栽翠密,终夜响飕飕。(是日与监宫张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冒
晓穷幽邃,操戈畏炳彪。(十八日,循终南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
园往往有虎。)尹生犹有宅,老氏旧停辀。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驭风归汗
漫,阅世似蜉蝣。羽客知人意,瑶琴系马秋。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帝子
传闻李,岩堂仿像缑。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
费挽搂。乱峰搀似槊,一水淡如油。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千重横翠石,
百丈见游鯈。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是日游
崇圣观,俗所谓楼观也,乃尹喜旧宅,山脚有授经台尚在。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
寺蚤食而别。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抱琴见送至寺,作《鹿鸣》之引乃去。又西
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下山而西行十数里,南入黑
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树林深翠,怪石不可
胜数。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砾投之,翔扬徐下,食顷乃不见,
其清澈如此。遂宿于中兴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归
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惟有泉旁饮,无人自献酬。(昔与子由游虾蟆培,方冬,洞中温温如二三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