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2:19:42
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孔子的生平孔子简介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

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
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
感激不尽!

我要孔子的生平,谢谢.感激不尽!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麼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於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麼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著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於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於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麼来的这麼晚呀?」说著,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著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麼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周游列国 孔子是鲁国(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他曾离开家乡到邻邦齐国,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国,被人赶出来,后来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没法子,只好又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景公问孔子:「当年秦国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称霸,请问是什麼缘故?」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可是志气很大;地方虽然偏僻,可是所作所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三天之后,就让百里奚处理朝政,帮他办理国家大事;他能这样用人,怎麼能不称王称霸呢?」景公听完,非常高兴. 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战,孔子就跑到齐国去.在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音,非常感兴趣,於是就从齐太师学习韶音,因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个月中他吃饭的时候,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行事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君主的像君主,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亲的就应当像父亲,做儿子的就应当像做儿子.也就是说:做什麼像什麼,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是做事为人之道.)景公听了拍掌大笑,说道:「太对,太好了!说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仓库中有的是粮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来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国家社会秩序就乱了;这样一来,管理仓库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国君也就得不到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行政的秘诀就是节约.」景公听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景公不要这样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后来,齐国大夫要杀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西元前 510年),鲁昭公死了,鲁定公即位.同一年,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越国的国都).吴国曾派人去拜见孔子,来人和孔子谈话之后,对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为孔子是一位圣人.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长官,一年之后,西方的诸侯都学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从中都宰升为司空,再由司空生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鲁国和齐国建立友善关系,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相会.孔子当时代理宰相事务,他向定公建议说:「我听人说,文的事情必须有武的设备,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这次大王去会见齐景公,应该有官员随从,并且应该带著左右两名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派了左右司马保护同行.在会上,齐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胁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识破,景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吓到;景公回国后,埋怨大臣们,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辅佐他,反而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鲁定公.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都归还给鲁国,於是两国才言归於好.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马的官衔代理宰相职务,孔子接受了这项任命,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见,都不相信,就问孔子:「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君子知道大祸临头,却一点也不害怕;知道喜事临门,也不表示欢喜.』老师今天面带喜色,是什麼缘故呢?」孔子知道弟子们在质问他,於是微微一笑,对他们解释,说道:「我的确说过这两句话,可是我没说过,我之所以面带喜色,是因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职务,这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光荣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个月,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男女有别」、「路不拾遗」(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杂;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起来当作自己的).齐国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来.他们以为孔子把鲁国治理强了,鲁国一定会称霸,要是这样的话,齐国是近邻,一定会被鲁国侵占或吞并.其国都一个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齐景公建议,不如早点想个法子阻止鲁国称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说:「有办法.」他挑选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华丽的衣服,奏著康乐(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辆华美的车上,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著,直奔鲁国国都的南门.鲁国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观察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后,非常满意,於是劝鲁君也去观赏这批美女的演奏;鲁定公围著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记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叹了一口气,对孔子说道:「老师可以离去了.」孔子有些犹豫不决,对子路说:「鲁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给大夫们,我可以考虑不离开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三天不理朝中政务,鲁君去郊外祭祀,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势已去,於是,离开鲁国,云游各国而去. 孔子离开鲁国,先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粮食.」於是卫国也给他六万石.(六万石也许太多,也许是六万斗,合当时的两千石;周朝的斗升斤两都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说他的坏话,孔子怕卫君加罪於他,就离开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路上经过匡城.弟子颜渊用手杖指著城墙上的破洞对孔子说道:「当年,我就是从这城墙的缺口进来的.」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曾欺负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就把孔子围住,整整围了五天之久;子路击剑作歌,孔子也随著唱,歌声非常悲哀;匡人听了也很感动,才知道孔子不是阳虎,大家纷纷散去,孔子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住了一个月,又回到卫国.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来了,就打发人去见孔子,对他说:「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国君交朋友,必定先来见我,我喜欢见你.」孔子先推辞不去,可是在考虑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见南子.南子在纱帐后面坐著,孔子进门,向北面鞠躬行礼,南子也在帐后答礼,身上带的玉佩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兴;孔子对子路解释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也讨厌!」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为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而行,有宦官陪著,却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很不高兴的对弟子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经过曹国,没有停留,直到宋国.有一天,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交弟子们演习各种礼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们有点害怕,劝老师快些离开,孔子很镇定的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魋能对我怎麼样呢?」 孔子到陈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下;有人看见他,就告诉了他的弟子子贡说:「我看见东门底下站著一个人,脖子像皋陶(当年帮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长得像子产(郑国大夫),可是从腰到脚,还比禹矮三寸,样子可怜巴巴的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一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就把那个人对他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的长相是小事,可是说我向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太对啦!一点也不错.」 孔子又到陈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一年之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得了三座城;又战败越王句践,得到越国国都会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不幸,陈国常常被人攻打,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强,而攻打陈国,吴国也不断的侵犯陈国;孔子看情势不对,就对弟子说:「咱们回家吧!」於是,带著弟子们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蒲人把他扣留,幸亏弟子公良儒勇力过人,保护孔子脱离危险;孔子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年纪老了,不太管政务,他不再用孔子帮忙.孔子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内,我就可以实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离开卫国.他想去赵国,走到黄河边,听到赵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心想,自己到了赵国,也不会被赵简子聘用,没法子,只好再回到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来了,就向孔子请教兵法战略;孔子回答说道:「祭祀之类的事情,我懂得一点;可是兵法战术,我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谈话,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飞过,卫灵公抬起头来看那排大雁,对孔子的讲话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极了,就离开卫国,再到陈国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卫灵公死了;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同年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儿子康子叫到身边,嘱咐他:「鲁国可以成为强国,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你要是辅佐鲁君,一定把孔子召回来,帮你的忙.」果然,没有几天,季桓子死了,儿子康子继续父亲的工作,他想请孔子回来协助他治理鲁国的政务,可是一个叫公之鱼的提醒他说道:「当年用孔子,没有自始而终,诸侯都笑我们不能用人;现在再用他,要是还不能用到他死为止,我们还会被别人耻笑的.」「那麼,我们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问,公之鱼回答说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师告辞,还没走以前,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鲁国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会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走到蔡国,住了一年,又从蔡国走到叶国,没多久,又离开叶国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儿耕田,孔子以为两人是隐居的贤德之士,就打发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事什麼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他应该认识路的.」桀溺问子路:「那你是谁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吗?」「是.」 桀溺说道:「周游列国的人到处都是,可是谁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些话都告诉孔子.孔子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我怎麼可以和鸟兽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个背著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一个人手脚不劳动,五谷杂粮也分不出来,谁是你老师啊?」说完话,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开始耕种起来.子路回来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老人一定是位隐士.」在同子路回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就不见了.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正赶上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想去楚国还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都同意孔子是个贤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诸侯的要害;他虽然留在陈、蔡两国之间,可是两国大夫们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现在,楚国来聘请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国重用,那麼陈、蔡两国主持朝政的大夫们就受威胁了.他们想到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内.过了几天,孔子带的乾粮都吃完了,跟随他的人大多病倒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可是,孔子却毫不在意的照样给弟子们讲解经书.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脸的问老师:「难道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君子应该是穷人,可是小人们要是穷了的话,那他们就会无恶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们都闷闷不乐,就先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诗经上有一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旷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为什麼我落到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们不信我们,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仁爱吗?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聪明吗?」孔子说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希望别人信他,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能有伯夷、叔齐(周代的贤者,他们不愿为武王效命,宁愿恶死在首阳山上)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让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话,那麼我们还有王子比干(他为纣王剖心而死)这样的人吗?」 子路走出去,子贡走进来,孔子又把他方才问子路的话说了一遍,子贡答道:「老师的道理非常伟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师.」孔子就对子贡说道:「一个能干的农夫会种田,可是他不一定会收获;一个能干的工匠纵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顺从所有人的心意;一个君子能修养他的品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现在呢?你不尽力修养你的品德,而让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是越来越远了吗?」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再用同样的话问颜回,颜回答道:「老师,您的道理太伟大,所以天下容不得.虽然如此,老师把它推广实行出来,天下容不下也没有多大关系.正是因为天下容不得,才能证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没有修养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惭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养好了,而却不能受诸侯的重用,这是他们这些诸侯的羞耻.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认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对颜回说道:「颜家真难得有你这个好儿子!要是你有钱的话,我愿意为你管钱.」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领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脱了险. 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古时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书社」就是把社里的人登记在簿子上)的地区七百里封赠给孔子,楚国会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对昭王说道:「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贡的吗?」「没有.」 「各国的宰相有像颜回的吗?」 「没有.」 「各国诸侯的大将有像子路的吗?」 「没有.」 「那麼,各国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的吗?」 「没有.」 於是子西接著说道:「楚国祖先是周朝分封的,当初叫做『子男』,土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称赞周公、召公的事业,如果大王用他,楚国怎麼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几千里方圆的土地?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拥有土地不过百里,可是居然称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这块封地,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之福阿!」昭王听了这一番话,方才做罢,没有把土地分封给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有一次,他碰见孔子,他就唱起歌来:「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麼这样衰退啊!过去的说你也没用了,可是未来的还可以让你停止啊!没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现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呀!」孔子听见,正想下车和他谈话,可是接舆很快的走远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於是,孔子离开楚国,又回到卫国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了,正是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卫国的君主希望能够聘请孔子帮他处理政务,子路就问老师:「卫君打算请您帮他办事,请问: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义弄正确.」子路说道:「这是真的吗?您说的恐怕离是时太远了,您怎麼能够把名义弄正确呢?」孔子说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涂了.要是名义弄不清楚,那麼说话就说不通;话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礼仪和音乐)就没法发达;礼乐不发达,刑罚就会乱用;刑罚乱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个君子办事必得有个名堂,说出话来就 能办得到.君子对他们说的话不能够随随便便.」 鲁哀公问孔子治国的方针,孔子回答说:「一个国王要想把国家治好,他必须选择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好,孔子答道:「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废掉;这样,人们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抢或偷他的东西,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你送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偷你的.」可惜的是,鲁国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弱了,礼(礼记)乐(乐经)诗(诗经)书(书经)慢慢的都废弃不用了;於是孔子就尽力把三代的礼仪恢复,并且为书经作序文,从上古唐、虞时期一直写到秦穆公时代,把历代发生的事编成次序. 古时候,诗经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复的删去,而把可以用在礼义上的都采取出来,从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间经过殷、周极盛时代,直到幽王、厉王时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过.因此,他说:「关雎是国风的起头,鹿鸣是小雅的开始,文王是大雅的头一篇,清庙是颂的开端.诗经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来,为的是让这些合乎韶武雅颂(都是正当音乐的名字)的标准;从此以后,「礼」和「乐」都得到正确的整理称述,这样「王道」才可以完备,而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六项科目,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六门技艺)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欢易经(五经之一,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并且为易经写了十篇解释的文章(十翼),他曾对弟子们说:「如果我在多活几年,那麼,我对易经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学 孔子教弟子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达六艺(六种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读书和学习技术,并且注重他们的品格修养,他用四个字来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许粗鲁)、行(品行)、信(让人信赖、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们,思想行为方面必须注意四点:(一)不许任意任性;(二)不许坚持己见,人家赞成也好,不赞成也没有关系;(三)不许固执,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许以自我为中心,要遵从真道,不要自我表现. 孔子还嘱咐弟子们有三件事必须小心谨慎:(一)不要和别人比;(二)不要和别人打架;(三)不要轻举妄动. 孔子很少谈到「利」(就是谋利、赚钱)、「命」(天命)和「仁」(仁爱)这三个题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时人对孔子的看法 子贡曾经说过;「我们老师的文章,我们常常听到,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天道』、『性命』(就是『天』、『命』)这一类的事情.」 颜渊也曾很感慨的说过;「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简直看不见.我钻研他的学问,越钻越坚硬,简直钻不透.我才看见他在前面,忽然间他又出现在我的后面.老师有条有理的劝导我们学习上进; 用文章教育我,用礼节管束我,我想不学也办不到.他尽量帮助我发挥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来了,可是还赶不上他的伟大.」 住在达巷里的街坊邻人们都称赞孔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孔子真伟大啊!他的学问这样渊博,只是没有成名而已.」 孔子听说这件事,便自言自语;「我懂得什麼呀?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驾车吧!」他的弟子子牢说道;「老师曾说过:『我因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