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荷抒情的作文500及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6 13:58:41
咏荷抒情的作文500及需
咏荷抒情的作文500
及需
咏荷抒情的作文500及需
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从湖上飘来,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啊,到了,荷花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妖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许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是啊,荷花!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丽的名称赋予了你啊.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魏晋时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的《折荷有赠》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轻不慢,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如杨万里的“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苏轼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等.至于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唐书·杨再思传》载: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其巧谀无耻,类如此,这是亵渎莲花的例子,千古以来,此事被人们传为笑谈.鲁迅曾借用这典故嘲讽某位无耻文人曰:“难得莲花似六郎”.大概除了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便都是歌咏荷花的了.这些歌咏不但散见于许多诗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专门给荷花“立传”的也不少.曹植写了《芙蓉赋》,把荷花推为群芳之首;唐朝的王勃,对前人许多赋芙蓉的作品全不满意,特意写了一首《采莲赋》,其实也未见佳;倒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值得一提.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却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殊性格.在众多咏荷的作品中,不算独树一帜,只是这篇佳作出自宋朝理学祖师爷周敦颐老先生之手,未免使人觉得遗憾……
忽然,一阵凉风吹来,一阵清香袭来,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我的联想中断了.看着眼前的景象,一个奇异的念头油然而生,而且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我大胆地设想:如果去掉这些荷叶将会怎么样?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杆荷花,茕茕孑立,景色还能这样迷人么?从美学意义上看,荷叶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呢,没有叶子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便绝对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以致莲蓬和藕.难道那些荷叶就不值得歌颂么?难道它们只能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古人的诗中么?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给它们的“陪衬”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象把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初雨就象天降甘霖,可是这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啊,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那该是留给湖中鱼儿的吧!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护持着朵朵荷花;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它们襟怀坦荡,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虫豸从来不敢侵身.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都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荷叶对人类很有益处的.作为药材,它可去热清火,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作为特殊的包装材料它不怕水浸、不怕油污,在纸张缺乏和塑料产生以前,它曾起过不小的作用.《陈书·孔奂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仍令奂多营麦饭,以荷叶裹之.”另外,用荷叶煮成的荷叶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它本身有用,而且帮助生长了于人类有用的莲蓬和藕.它本身美,而且创造了荷花的美.但最吸引我的不在这些,也不在荷叶的自然美.最吸引我的是荷叶的精神美.诚然,它不象荷花,它没有什么艳称、佳号.荷叶、莲叶,如此而已.当人们指点、欣赏着荷花甚至忘记它的存在时,它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是啊,古人的诗赋中从没专门歌颂过它,但离开它,便使一切咏荷名作的产生成为不可能.它的风格不但深深感染着我,而且给我许多启示.这湖中的美景是谁创造的呢?远处的青山是谁染绿了的呢?那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是谁盖起来的呢?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是谁培育出来的呢?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过去的史书上很少记载,古代的诗篇中也很少赞颂.他们象荷叶一样,只有两个最简单的名称:人民、群众.可是,荷叶的风格就深深蕴含在他们之中.荷叶的风格不就是人民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我爱荷叶,故作荷叶咏.
(选自1979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
郑伯琛(939——1979),北京人.曾任北京师范学院文艺理论课讲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致力于各类散文的写作.他的散文,在艺术上虽然一时未能达到圆熟精妙的境地,可那锐敏的思想,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已引起读者的注意.《荷叶咏》,尤为人们所称许.不料,就在他才华乍露的时候,白血症的急遽恶化夺走了他的生命.但愿《荷叶咏》的长远流传,使人们也能常常念及它的作者.
《荷叶咏》,是一篇咏物寄志的散文.而本文所咏赞的“物”.顾名思义,主要是荷叶.
但是,作者却意味深长地从描写荷花入手;写他初到荷花洲,玉立婷婷的荷花怎么“首先映入眼帘”,使他沉醉在“好一幅迷人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地联想起,古代的骚人墨客对荷花的争相赞美和描绘,赋予种种美丽的名称,给予种种美好的形容……直到一阵“凉风”及“清香”吹来,才使作者注意到“田田荷叶”,中断了他对荷花的联想,引起进一步的思索.于是“一个奇异的念头油然而生,而且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作者遂拨转笔锋,为只能在古人诗赋中当作陪衬出现的荷叶,大胆地鸣冤叫屈,热情地咏赞称颂.文章经此腾挪,既使作者的主旨峭然凸露,又把文学史上吟咏荷花的名篇介绍给读者.
如果说,有关古人赞美荷花的联想,主要是客观记叙的话,那么,咏赞荷叶的文字,无论是议是叙,还是夹叙夹议,都倾注着作者无比深挚的感情.当作者从美学和生物学角度论证荷叶重要作用的时候,那连珠炮似的设问和反问,包含着多么炽烈的热情.他好象裁判历史功过的哲人,胸中激荡着伸张真理正义的神圣责任感.当作者正面描写和咏赞荷叶的时候,更使用了“朴实无华”、“无私”、“襟怀坦荡”、“不出风头”、“不论地位”等等专门形容人的高贵品质的语汇;在作者的心目中,荷叶简直已经具有了人的灵性.其中有些段落的文字,确实写得优美动人:
……它们又是无私的……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护持着朵朵荷花;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着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这既符合荷叶的自然生长状态,又渗透着作者挚爱的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尽情咏赞荷叶的风格之后,作者笔锋陡转,通过一系列设问,把荷叶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这联想,奇警而贴切,人民群众的境遇,确实同荷叶颇为相似,他们创造了大地上一切美好事物,而“过去的史书上很少记载”.他们的风格,确实也同荷叶的风格相似,虽然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但从不计较什么,“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是的,荷叶的风格就是人民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承认只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人生观的根本.伟大的“四五运动”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警醒了人们,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时时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作者,恐怕也不会不从中受到深刻启示吧?作者所以那么爱荷叶,所以作荷叶咏,正是由于他无比挚爱人民,要尽情讴歌伟大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