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生活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不要太复杂的,但希望大家能快点回答,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22:27:56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生活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不要太复杂的,但希望大家能快点回答,急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生活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要太复杂的,但希望大家能快点回答,急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生活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不要太复杂的,但希望大家能快点回答,急用
一、知识结构
经济上: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将亚、非、美、澳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开始成为潮流, 自由资本主义成为主流特征;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霸主、世界经济中心.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出现,列强倾销工业品和搜购廉价原料使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半殖民化开始.
政治上:
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英、法、美等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俄、德、意、日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中国两次被外国打败,丧失一系列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学习西方,大规模近代化运动开始;民间反封建反殖民化运动发展,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的高潮局面.
国际关系上: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新式扩张,争夺世界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供应基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新式扩张和旧式扩张形成尖锐冲突,爆发局部战争;“东方”国家出现反抗“西方”国家新式扩张的高潮,即“亚洲革命风暴”.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同外国交往,两次鸦片战争后才展开主动外交,但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弃“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
文化上:
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经典科学体系正式形成;启蒙思想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美等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英、法、美在中国的侵略活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以林则徐、魏源和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运用外国科学技术、宗教、资本主义制度等提出改造中国的新方案.
二、重要问题分析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经济发展或者滞后的原因,主要从制度、资本、原料、劳动力、科技、市场、环境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先用这七个因素来分析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
制度:英国比美国和法国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很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政局稳定.而更早的是荷兰之所以滞后,就要从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经济政策进行分析:荷兰以商业立国,政策上多倾向于促进国际贸易;英国也注重商业,但政策更倾向于工业,因此,从制度层面上来讲,英国更有利于工业的科技创新.
资本:英国在国内推行圈地运动,大牧场、大农场很早兴起,个人积累了丰厚的资本;通过创办企业、经营商业,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资本;通过税收、在宗教改革中没收教会财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拍卖王室和旧贵族财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积累了大量资本.在国际上,英国也推行重商主义、支持海盗式抢劫、殖民掠夺、贩卖黑人、贩卖鸦片、进行殖民战争,到工业革命前夕的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殖民霸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积累了巨额资本.因而,英国用于工业革命扩大再生产和科技创新的资本比率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原料:英国的煤铁储藏量非常丰富,并处于宜于建设工厂的地理位置;圈地运动导致的大牧业、大农业又提供了充足的人工原料;再加上殖民地最多,国际原料来源也最丰富、最廉价.
劳动力:圈地运动不断推行,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大批农民成为流民;国会又进行血腥立法,强迫流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工作,这就使得劳动力非常廉价.
科技: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到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一个半世纪,科学中心在英国,尤其牛顿的物理学革命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理论;而英国的纺织业、采矿业、冶炼业、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相当发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市场: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农民和土地分离,这些农民变成被雇佣者之后,什么都要购买,扩大了内需;农场主、牧场主、工厂主为提高生产效率,纷纷采用机械,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场主、牧场主、工厂主、商人赚钱更多,购买力就更强,国内市场也就越大.在国外,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最大,殖民地人口最多,因此独占的国际市场很大;英国海外军事力量最强,夺取的共同市场也就最大.再加上英国人民当时时兴穿棉织品,国家政策限制棉布进口,人为扩大了国内市场.
环境:英国地理位置优越,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战争从未波及本土;英国执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攸归,扶植弱小,打击强大,有效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国际利益.
从这七个方面来说,英国都优于其他国家,因而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
法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仅次于英国,之所以未能超越英国,一是政权变化太快,政局动荡;二是信贷资本多,产业资本相对匮乏;三是小农业导致人工原料;四是小农业使农民未能从农村转移出来,且启蒙思想深入民心,劳动力价格较高;五是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中小企业多,先进科技不易采用和推广;六是小农业、小企业购买力低,殖民地少,国际市场份额很小;七是拿破仑战败赔款,维也纳体系的限制,国际环境不好.
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英法,一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斗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安;二是美国独立前是殖民地、资本积累远远赶不上英法,且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占用了大量资金;三是南部种植园出产的人工原料都卖给了英国;四是南部种植园束缚了大量黑人劳动力;五是南部种植园奴隶主贩进大批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降低关税,外国商品占领了美国市场.这就是内战爆发的经济原因.
德国、意大利因为分裂,中国、日本因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俄国因为封建专制,这些国家在七个方面都不如以上三国,因而落后于英法美三国.
我们运用这七个方面,还可以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为什么美国、德国超过英国、法国,英法为什么相对落后,俄国、日本为什么发展速度很快而又为什么没能赶上超过以上四国,中国为什么工业革命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可以分析20世纪美国为什么始终领先,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德国为什么会超过英国、法国.
2.如何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兴起;对外经济关系由原来的赤裸裸掠夺的资本原始积累,转变为依靠商品的科技含量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高额利润;国际贸易由以亚洲为中心转变为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化.
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改造社会的能力增强,推动资产阶级改革、革命,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初步形成;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的斗争开始转变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追求本阶级利益而斗争.
国际关系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具备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加紧抢占世界市场、廉价原料产地,迫使亚、非、拉美、澳从属于它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国际资产阶级开始联合对付工人运动,各国工人阶级开始团结起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文化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典科学正式形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终形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等思想纷纷出现,提供了各种改造社会的方案;列强的新式扩张客观上在世界各地传播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都可以运用这一模式来分析.
3.工业革命前后殖民掠夺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评价
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的商业资产阶级占优势,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还不能用机器制造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同东方的商品竞争,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传统商品仍在欧洲市场上畅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掠夺方式是:依靠暴力公开抢掠、垄断贸易、走私鸦片、贩卖黑人等,其掠夺带有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特点.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等国工业革命也陆续进入高潮,迫切要求强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殖民者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把这些国家变成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瓦解,从而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对列强的扩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不论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
(2)亚、非、拉广大地区在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处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从而客观上起到在世界范围加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3)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属,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落后面貌.作为被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的民族只有奋起抗争、探索,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发展.
4.主要国家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影响
英国:16世纪,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掌权的资产阶级公开合法地大规模展开圈地运动,到18世纪后,英国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被彻底扫除,自耕农经济也被消灭,农村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大农业的方式经营的.英国的方式一方面残酷地剥夺农民土地,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是,英国的方式特别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法国:大革命初期,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取消农奴制度,取消封建义务,但是,基本上没有改变革命前的土地所有关系.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为了动员人民应付危机,国民公会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10年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决了农村中的土地问题.但是,法国建立起来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没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大规模经营.这样,不仅使农业自身发展缓慢,而且在市场、劳动力、原料、资本等方面对19世纪后期法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前,种植园奴隶制盛行于南方地区,这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制度阻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的胜利导致种植园奴隶制的废除.美国实际上是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解决农村中的自由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问题.美国种植园奴隶制的废除和自由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村中的确立,从劳动力、市场、原料、资本等方面对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的迅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俄国: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改革前俄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农奴制度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来解决农村中的生产方式问题,是俄国的特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土地.通过这一改革,俄国初步建立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获得土地的农奴成为个体小农,并不能迅速推动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市场、农村资本转移、农业出产的工业原料等方面严重制约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这是俄国落后于英、法、美、德的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前盛行封建领主制度,土地不属于私人所有,不能买卖.但有不少富农、商人以种种方式获得土地的控制权,成为新兴地主.然而新兴地主缺乏土地所有权,并且受到封建领主的压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买卖土地的禁令,从法律上保证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虽然日本农业的自给程度非常高,但是在原料、市场、资本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是日本特别积极对外扩张的原因,也是日本落后于其它列强的原因.
5.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为19世纪三大历史潮流,其中自由主义是主流,处于中心地位.这三大历史潮流构成了19世纪历史的基本内容.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潮,形成于17、18世纪,19世纪开始成为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义者主张在政治上采取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折衷态度.对社会问题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发展.主张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国家应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国家为保护公民权应实行法治与分权.自由主义者期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既主张改革、反对保守主义,也反对激进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作为19世纪主流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活动,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的革命,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与比利时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奥匈帝国成立、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等等,都是这股历史潮流的突出表现.此外还有英国等国进行的自由主义改革也十分重要.
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民族主义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穷国富国实行互利,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一般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民族主义运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范畴的民族统一、民族复兴运动,那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这种民族主义的代表.另一种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实质上属于旧式的民族独立运动,如亚洲革命风暴.它们反抗封建统治,反抗外来侵略者,但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即使提出也不能付诸实施.这些运动的领导力量也是旧式的封建王公或农民.由于缺乏能够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基础,也就决定了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具体说来,德意志统一运动是比较纯粹的民族统一运动,主要目标是排除民族统一的外部干扰;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清除外族统治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的终极目标是排除外来侵略势力,但首先表现为推翻卖国的幕府的封建统治,其次表现为废藩置县,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这三国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爪哇、阿富汗、印度是比较纯粹的反对外国侵略压迫的民族起义,但有附带的反封建性质;伊朗、中国主要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但也附带有反对外国侵略的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斗争都没有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封建阶级领导的暴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只有日本掌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日本的民族运动成为各国学习的楷模.
社会主义有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区分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在提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时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在这句话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被表述为“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19世纪是全新的历史潮流.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1848年革命中爆发的工人起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等等,凸显这一历史潮流的活力.但这一运动实际上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为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贡献.
6.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
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的反殖反封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第一条基本线索.对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中国近代历史的另一条基本线索是近代化.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走向近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完全是一个封建国家,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它们既是“强盗”又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西学的传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因素,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建立了自己的海军.甲午战争到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西方化的“新军”.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也经历了近代化的革新.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开始形成美国式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从蒙养院开始直至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陆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制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7.如何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分析影响与分析背景的方法基本一致,我们的教材只分析了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忽略了对中国文化和外交的影响,至于对列强尤其对英国的影响则只字未提.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丧失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由一对矛盾变为两对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由一个变为双重任务;清政府被迫开始进行一些改革.经济上,列强利用特权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列强开始在中国创办近代企业,中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军事上,中国军队开始使用西方的武器.文化上,西方利用基督教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利用澳门、香港的报刊书籍了解西方,萌发新思想;利用西方的军事技术、基督教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提出改造中国的几种方案.外交上,清朝被迫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被迫了解西方.
对英国的影响:政治上,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经济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军事上,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进一步树立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文化上,开始树立西方尤其是英国文化的优越感;外交上,彻底改变了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格局,英国成为中英外交中的主动者.
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属于英国、法国、美国,标志亚洲开始从属于西方;中国开始成为英、法、美的商品销售市场,标志亚洲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表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以后历次战争的影响都可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分析.
8.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国家主权;“半封建”指封建主义遭到破坏但没有被清除,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但远远没有达到战胜封建主义的程度.“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政治上,西方国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国家地位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主权政府.封建势力通过控制国家政权,继续维持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产生、发展,其后在形式上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中国近代的政治体制出现了一些近代国家的因素,如共和政体、议会和政党制度等.
经济上,西方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使中国经济的独立地位丧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继续存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同时也出现了近代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文化上,封建势力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政治统治,阻碍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进行文化侵略,培养列强的代盲人和信徒;同时,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传人,中国出现科技、教育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等近代文化因素.
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的结果,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对中国的影响:非洲、拉丁美洲已被瓜分完,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①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 激起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④ 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