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2:54:41
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
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
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

高一历史岳簏版必修一知识框架要求每一课的知识框架!要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
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 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1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B、“乐”辅从于礼C、“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1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燕、楚、齐
2、采取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秦国的对外扩展:向北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
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5、秦朝版图的拓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扩大了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7、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10、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11、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
A、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B、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12、秦朝实行“挟书律”的目的:防止有学识的士人,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对时政展开批评.是秦朝的暴政之一.
13、秦朝统治者颁布“焚书令”以及“挟书律”,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 皇帝制 外朝
中 汉武帝 隋唐 宋 明 罢丞相 清
央 三省六部制 增加参知政事 权分六部 军机处
三公 内朝 内阁形成
九卿制
秦 东汉 元朝 明朝
地方:郡县制 州、郡、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3、选官制度: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 两汉 明
御史大夫 设刺史 设监察御史
5、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
表现:A、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与一身.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任何制约
影响:A、君主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的个人意志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6、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7、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
答: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8、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答:演变:
A、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评价:
A、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的趋势来看,逐渐走向健全.
B、在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发挥过不同作用
C、但是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评价科举制)
11、元朝设立行省制的原因,作用?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作用: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B、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12、清朝地方机构最高一级为:省
1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14、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15、清朝通过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中央设立军机处、地方采用密折制、完善加强各部门的规章制度.
16、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A、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
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
B、机构:清朝设中央机构理藩院专门主管边疆事务.;
C、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
D、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影响: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B、也巩固了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17、进入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相比为什么落后了?
答:历史进入19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和落后性.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夜落败的官僚系统而受到严重的阻碍,以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18、清朝末年政治改良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设外务部、巡警部和学生部等
结果:中国仍然是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19、清朝末年改良未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是:这些改良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也就不可能铲除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也就不能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A、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地广
物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B、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竭,内部危机重重,正处于巨变的前夕.
2、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4、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7、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9、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沿线要地
10、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
刺激.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
输出的场所
12、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13、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14、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
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
体系”
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
权,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
略新疆的阴谋.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
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
理力争,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
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
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的实力比较: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
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
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带领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7、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8、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9、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
10、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 “招抚” “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1、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
民族尊严
1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3、日本的侵华史实: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
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4、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
同化政策)
15、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
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
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棉队日寇不断加剧的侵略,各有什么表现?
A、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举例:(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在1936年成立抗日联军
C、国民党爱国官兵:奋起抵抗.
举例:(1)“一二八”事变后,19路军奋起抵抗;
(2)1933年,东北军保卫山海关;
(3)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长城抗战;
(4)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D、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
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E、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运动.
F、关外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
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1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正式形成.
19、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
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
20、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21、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
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2、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4、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5,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6、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
主要内容:
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 用: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7、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28、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九月攻克永安,整顿建制,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的政治影响: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北伐经两年的奋战,虽遭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北伐的结果及意义)
西征的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西征的结果及影响)
天京突围,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巩固了天京.(天京突围的结果及影响)
5、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6、《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A、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
均分配土地.
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的产品分配原则.
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
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8、天京事变的原因: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
影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