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2: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2、政治: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世界的文学

1、欧洲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历史地位及其代表作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是个传奇人物,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视死亡的勇士.《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海明威是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 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 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这就是硬汉海明威.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要紧的人生诉求.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亚、非、拉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泰戈尔(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诗集《吉檀迦利》含意深远,清新美丽,使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余作品,如《新月集》、《飞鸟集》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著名诗集.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妹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泰戈尔

4、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⑴历史地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

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尔基不仅是优秀的文学家,同时还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名字将被全世界人民所铭记.

⑵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5、鲁迅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和他的文学特色.

⑴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集1部,1400多封书信,还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现有1959年版《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⑵文学特色——鲁迅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三、音乐的变奏

(一)背景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挣脱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音乐艺术的突破口,一时间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二)成就

1、印象主义:德彪西(法国):《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2、表现主义:勋伯格:《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这一时期还兴起了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是勋伯格.勋伯格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调性观念,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处于一种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并且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历程》 、《春之祭》

四、立体派绘画的兴起与艺术特色

1、背景: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现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2、成就

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来定居法国巴黎.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生命之歌.

创作分期、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①根据用色的不同,1907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②1907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亚威农少女》.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③随后,毕加索进一步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作品.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⑤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那一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副画,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毕加索说,除非西班牙成为真正民主、和平的国家,该画才会回到祖国,一直到后来西班牙解放战争胜利,该画才隆重回到祖国,成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

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四、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知识探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后获得共同发展;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亚、非、拉等国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四)课堂总结: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取得共同的发展.

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打破隔离的坚冰,体现出世界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不断的从隔离到碰撞到打破隔离,走上融合,即不断的走向交流与融合.根据这个趋势,那么20世纪中期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肯定是什么呢?——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就是下一课的内容.多媒体在专题知识结构上打出: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五)教学后记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把它放入整个专题中,扣住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从19世纪初期的隔离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打破隔离的坚冰而后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互相交流融合的特点.既承接前面两课,又能导入后面一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处理上,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师生活动,通过填表,归纳讨论谈话法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识记和理解——合作探究,感悟历史——课堂检测巩固知识,紧扣新课标和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手段,教学进程,进行教学互动,设计材料、情景让学生去理解体验,同时注重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和运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1.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2.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3.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