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青藏高原的生活是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6:17:36
从前青藏高原的生活是怎么样
从前青藏高原的生活是怎么样
从前青藏高原的生活是怎么样
象雄文化是
古象雄文明发祥地
西藏的根基文化.提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国,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会感到陌生.古丝绸之路上的风沙穿越千年,将这段公元7世纪之前的历史尘封于雪域高原之上.
然而,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
古象雄文化,要使其“活起来”,无法
象雄大藏经
绕过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
2013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开始组织人员整理、翻译《象雄大藏经》.
一个
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在京启动[16]
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的《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就此展开.
据介绍,《象雄大藏经》内容原本篇幅浩大,历经数千年岁月变迁,其中一些内容已轶失不存,现存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先生认为,《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不仅将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还将揭示古中国与古印度、古波斯,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的历史.[17]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
象雄文化
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18] 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19]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
藏族
象雄文化
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20]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
象雄文字
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
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
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20]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
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
答案是:就在西藏古老的雍仲本教![20]
“雍仲本教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
”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师)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21]
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
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18]
2013年7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在北京启动.[22] .
藏族歌舞
传
青藏高原上的野牦牛[2]
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群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节奏,边唱边跳,以往跳果谐有男女各聚一边的习俗,则已混杂一块.“跳弦子”也是群体舞,年轻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内容多叙述男女的爱慕之情或农村的田间工作.“卓”和“热巴”是属于技巧性较高、动作奔放强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边击边舞;“热巴”流行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执铜铃,女一手抓圆鼓、一手拿槌,绕着圆圈婆娑起舞.[6]
藏戏
青藏高原-谭翃晶国画作品(2张)
藏语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是结合歌舞、道白、剧情的综合艺术.藏戏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而发展成熟则在十七世纪以后.传统藏戏的演出并没有特定的舞台、布景,一般多在城市、村子的广场上便唱将起来,演员们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半圈,轮到自己出场时便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则在行列中担任和音帮腔.由于是户外表演,藏戏的唱腔多高亢嘹亮,且字音拉得很长,形成拖腔.一段唱腔之后表演一段舞蹈,是藏戏的基本结构.戴面具是传统藏戏的一大特色,藏戏的面具造型别致、栩栩如生,面具主要有两类:神、人等角色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动物戴立体面具.藏戏的演出一般分“温巴顿”、“雄”、“扎西”三个部分,“温巴顿”是序幕,“雄”是演出的主要内容,是正戏,“扎西”是正戏之后简短的募款仪式.传统藏戏的题材多具有宗教色彩,以佛经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居多,“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诺桑王子”、“朗莎姑娘”、“苏吉尼玛”、“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为著名的八大藏戏.藏历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雪顿节(藏戏节),是一年中藏戏演出的最高潮,藏民都聚在林卡,一边吃酸奶酪,一边观赏藏戏.[6]
民族传说
有个谣传,说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时候洗第一次,结婚的时候洗第二次,去世的时候洗第三次.如今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了,但由此可见,同内地的各族风俗一样,生育、婚嫁、丧礼也是藏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6]
生育
以
[2]
往藏族人认为妇女怀孕生子是一种污秽的事,所以孕妇经常被赶到牛棚、羊圈生产,这种风俗导致妇女分娩时卫生不佳,婴儿经常夭折.藏族妇女的地位已较从前显著提高,注意生产卫生的观念也逐渐普及,所以孕妇已可以在家中或医院生产.
婴儿一出世便得到相当的重视,特别是男婴孩,在藏族中也是值得庆贺的事,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亲友便纷纷带着礼物前来祝贺.一进门,亲友先向产妇和婴儿献上哈达,接着敬酒、倒茶、说些吉祥话,然后捏一点糍粑点在婴儿的前额上,祝福小孩成长顺利.这种仪式称为“旁色”,是“清除污浊”之意,也就是将生产时的污秽清除,使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孩子满月后要行出门仪式,到庙里进香,然后到亲友家中串门子.藏人迷信小孩夭折是被魔鬼抓去,所以婴儿第一次出门必须挑黄道吉日,而且为了避免被魔鬼发现,婴儿的鼻头需搽上一点锅灰,使魔鬼看不到他.
取名字在藏族是一件重要的事,必须请庙里的活佛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一般在出门仪式之后进行.小孩如果是请活佛命名的话,多为“拉姆”(仙女)、“丹巴”(佛教)、“扎西”(吉祥)、“平措”(圆满)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有的名字则表示父母的期望,如“普赤”(招弟)、“却巴”(到此为止),有时父母为了孩子不过早夭折,故意给孩子起个不吉利的名字,如“其加”(狗屎),以把魔鬼吓走.[6]
婚嫁
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并行,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
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结婚当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马作为新娘坐骑,让迎娶的代表牵去女方家,这匹马的颜色须与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还须带一把装饰明镜、碧玉、珠宝的彩箭,一进女方家,便将彩箭往新娘背后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着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别在新娘头上,表示新郎的灵魂已附在新娘身上.
当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家人便爬上楼顶,一手抓着刚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着一只羊腿,反复地喊着:“不要把我们家的好运带走啊!……”,直喊到新娘走远.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队伍由全身穿白袍、骑白马、手举八卦图的人前导,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过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须下马送哈达;若是撞见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灾,婚后必须请喇嘛念经解除灾厄.
男方在新娘尚未抵达之前,便已将装有青稞或小麦的袋子铺在门前布置妥当,新娘抵达后,踩着这些袋子进入新郎家,然后再献“切玛”、敬酒、挂哈达、长辈祝福等仪式之后,进入洞房.[6]
丧礼
天葬又称“鸟葬”,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一般人死后,先将尸体用白布裹好,放置在屋内一角的土坯上,然后请喇嘛来念经超度,使死者的灵魂能早日离开肉体,大致念个三、五天,便挑个吉日出殡.停尸至出殡的这段期间,死者的家人不得喧哗、谈笑和洗脸、梳头,并且必须在家门口挂一个围有白色哈达的红色陶罐,罐内放有食物供死者的灵魂食用.
出殡当天,家人将尸体的衣物脱掉,用白色氆氇裹起来,然后背起尸体沿地上画着的白线走到大门,交给天葬业者.家人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不得跟到天葬台.在至天葬台的途中,背尸体的人不得回头看.到达天葬场后,天葬师将尸体放到葬台上,然后烧起火堆,冒起浓烟,远处的“神鹰”(鹫鹰)见到浓烟便立刻飞拢过来.黎明前进行肢解,天葬师以利刃将尸体切成一块块,接着将骨头砸烂,和上糍粑喂鹫鹰,喂完骨头喂肉块.若有吃剩的尸体,必须烧成灰撒在山坡上,方能使死者“升天”.天葬的过程虽然残酷,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萨舍身布施苍生的意义,能使死者的灵魂升天.
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将尸体一裹,丢入水中随波而去.藏南一带因无鹫鹰,无法行天葬,所以也多采用水葬.
土葬是对强盗、杀人犯或是患染传染病者(如天花、麻风)采用的葬法.在藏人的观念里,土葬会使灵魂被土地吸收,不得升天而无法投胎转世界,是一种对死者的惩罚,因而被视为最不名誉的葬法.
火葬是达官显要或得道高僧采用的葬法,将尸体洗净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抛洒在山顶或是江边.
灵塔葬只有如达赖、班禅或活佛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尸体先用盐水洗净,风干后涂上名贵香料,放入装饰珠宝的灵塔内保存,塔内一并放入一些死者身前使用的东西和名贵的物品.此外,也有将尸体火化,再把骨灰存放于灵塔之中.[6]
餐饮
特征
食物比较单一,容易携带和制作简便,一般高营养、高热量.
食物
青藏高原风光[2]
青藏高原地处高海拔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在这里都无法生长,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的食物比较单一,通常他们的主食是面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肠、干牛肉坡罗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由于长期放牧等原因他们一般会选择制作简便并且容易携带的食物;而且他们一般也会选择那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牦牛奶、酥油(牦牛奶制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牦牛奶粉(牦牛奶制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