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道教起源何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1:01:13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请问道教起源何处?请问道教起源何处?道教起源于道家.当代中国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会长岳崇岱先生早有精辟论述.对此.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所著《当代中国道教》中已有记载.其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
道教起源于道家.当代中国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会长岳崇岱先生早有精辟论述.对此.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所著《当代中国道教》中已有记载.其于道教文化与道家文化功莫大焉.
  道教是中国固有之宗教.它的起源悠远而漫长.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且演进到祖宗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祖宗崇拜”即“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二庙,庶人祭于寝室”(俗称家堂).那时,人们认为天地间各种变化如风云雷雨、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皆有“神”主宰之.之后,又演进为人格神.如隧人氏为灶神,祝融氏为火神.尧舜禹为三官大帝.周朝三母为娘娘神等等.大都是为纪念一些伟人和发明创造者的功绩而形成.《礼记》中有“有功于国则祀之.有益于民则祀之,能捍大灾、能御大难则祀之,立法于后则祀之.”这些都是帝王利用民间信仰和崇拜.借以范卫世道人心.辅助政治之不足.所谓因“神道设教”.对民间信仰起过很大作用.道教创立起源于道家,周朝的老子著《道德经》八十一章,阐发“道”的奥秘.而不承认天地万物是由“神”所生.以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尊贵德,神则次之,崇尚自然、谦虚、柔弱、不争、清静、无为、淡泊、寡欲以及功成名遂身退.偏重于修养而淡于仕进.“范蠡、孙武、商山四皓、张良、黄石公”等,都是依道家的学说立身行世.到东汉时.有成都张陵,他是留侯八代孙,开始创立道教.【张陵,(34——156)又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顺帝时携弟子往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传道.信徒多至数万人.他以“治”为传教单位,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引老子为鼻祖,并将民间一切神的信仰完全归纳于道教之内,从此信仰与修道化为一体.随着社会之转变,道教代有传人,代有兴废,枝分派别,逐渐复杂,流传至今.
  由于老子学说形成了道家文化,老子又被尊崇为道教之鼻祖,且著有“五千言”:语出惊天,哲理四射,为中华第一圣哲,故后世称之为“道圣”!因之,研究道教,特别是道教文化,无不追究于老子其人.然而,史书言之过简,又史料不足,故必须借助民间的力量与地域文化的力量以补其缺憾.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韩非列传》)
  ——尽管伟大的史圣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然而却给人们留下了老子“莫知其所终”之悬念.难道果真“神龙见首不见尾”?
  当代著名道教研究家王士伟先生根据道书《楼观内纪本章记》整理之后述其大略曰:
  “尹喜于终南山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尹喜字公文.天水人.母鲁,梦天降电流绕身而生喜.眼有日精,天人之表.少好坟、索、素、易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之变莫能匿之.不修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虽不求闻达于世,而逸响遐宣.周康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召为东宫宾友.
  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尹喜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同年七月,老子驾青牛薄板车到关,尹喜乃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老子于官舍百日,为关令授食气炼丹,三日内修之法.鼎炉之制,水火之候及八炼九转还丹之法.同年十二月,尹喜疾辞官,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复授以西升之诀,妙真内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经.灵宝符图及太玄等法”.
  上述引文.实补正史之不足也.然,老子至楼观,后又何去焉?!或有“西游化胡成佛”说,或有“老子入蜀”说,或有“身死关中,坟垅见在”(甄鸾《笑道论》)说,或有“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孙翼《老子疑问跋》)说,或有“户县柳谷水西有老子墓”(《路吏·后记七》)说,但皆“史焉不详”,令人难信,不能释疑.
  尽管,当代道家文化与老子研究家层出不穷,也出现了如李养正先生、王士伟先生等有很大贡献的研究学者,然而,我们对于道家文化与老子的行踪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史学资料与道家典籍的翻检与搜索之中,否则,会陷道家文化的学术研究于枯竭之地.而应当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入名山大川,深入老山旷林,寻幽踏古:深入农村,请教于民.不辞劳苦,不耻下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事活生生的考古活动.所谓“三尺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要借助民间的力量,开掘对道家文化与老子行踪研究的新局面,发前人之所未发,逮前人之所未逮.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秦陇地域文化!
  一九六四年春末,余行医于甘肃清水县陇东山,在尹道村抢救南根子之女南代娥(8岁)急性脑炎垂危病人时,偶然发现商代贝币,心讶而奇之.细考其村名,为“尹道寺”!乃尹喜与老子修道之地故名.(详见笔者《尹道寺与商代贝币之发现》一文;见1992年第一期政协清水县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清水文史资料》第26页)及后,于陇东山行医十八载,入民众中深入考古,原来老子与尹喜自终南山楼观之后继续西行.过关山(陕甘交界之地,今甘肃省清水县管辖)累死青牛,遂将牛头埋于关山之麓,竟然出水入西江.人们遂将西江更名为“牛头河”至今.(详见笔者《成吉思汗之死与清水“西江”考》一文:见1992年第二期政协清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清水文史资料》第24页.)时老子见当地人心不古,遂于今草川乡“教化沟”教化庶民.后至“尹道寺”精修至道.一日在柏林山麻池湾山颠远望,见渭水积渊成潭.为患伤人,民不聊生.老子与尹喜、徐甲至今之柏林观结草为庵,率民众从“龙嘴”凿开一渠.名日“下渠”.使渭水向东顺流.水患消除,当地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老子、尹喜、徐甲等人功绩.遂将此渠名为“伯阳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迹至今犹存.所谓“伯阳渠”、“伯阳车站“伯阳村”、“伯阳公社”、“伯阳乡”等名称,皆由此来.盖“关山”、“牛头河”、“教化沟”、“尹道寺”、“柏林观”、“伯阳渠”等地名,实为老子由秦人陇之历史见证.四十二年之后,即公元2006年5月23日,笔者撰《轩辕黄帝·轩辕文化·轩辕谷》一文,遂将其事在大会公诸于众.然,老子等由清水、天水又向何处去?世人仍“莫知其所终”.
  11月27日《文萃》第二版,其载新华社《甘肃学者揭开老子晚年踪迹之谜》一文日:“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可以推断出,老子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飞升’……”云云.
  同年12月10日.余至天水蒲俊德先生处,有幸拜读了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会、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五期会刊中李尚德会长《在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2005年年会上的讲话》和杨培林、余尚谋二先生《老子飞升狄道凤台》等文章,大开眼界,大长见识,颇受教益和启迪.始知“老子点罢太极以后,把笔插在院中就飞升了!这天正好是农历3月28日.……现在临洮岳麓山老子飞升处的崖壁上.‘凤台’两个楷书大字古朴遒劲,遗迹尚存,每年3月28日老子忌日岳麓山庙会,也就成了临洮县最热闹的日子”.由此观之.老子在甘肃清水尹道、天水伯阳后,继续西行,于今临洮“飞升”,可谓为史圣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中“莫知其所终”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