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恒星年和回归年的问题.一恒星年是365天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大约20分钟的偏差,我也知道,我还知道我们使用的公元历法是以回归年为准的.我想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1:05:00
关于恒星年和回归年的问题.一恒星年是365天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大约20分钟的偏差,我也知道,我还知道我们使用的公元历法是以回归年为准的.我想知
关于恒星年和回归年的问题.
一恒星年是365天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大约20分钟的偏差,我也知道,我还知道我们使用的公元历法是以回归年为准的.
我想知道的是,这样每年差出20分钟来,这样积累很多年后不是要差出几天甚至几个月?那时候,虽然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南转了一圈又回到北回归线,结束了一个回归年时,又过了几天或几个月,地球才公转到回归位置结束本恒星年?
关于恒星年和回归年的问题.一恒星年是365天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我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大约20分钟的偏差,我也知道,我还知道我们使用的公元历法是以回归年为准的.我想知
区别是参照物不同
恒星年是以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度.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时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是以春分点作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一个回归年即是从(均以北半球为例)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开始,经过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再回到下一次春分,这期间所用的时间.这里绕太阳公转了359度多一点,所以所用时间也要少一点.用时365日5时48分46秒.
原因是地轴的微弱变动,地轴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做极缓慢的周期运动,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周期是25800年,我们把这一运动称为地轴进动.这一进动使得春分点每年都要西移约50分29秒(角度),我们称这一现象为交点退移,这使得回归年没有转够360度,所以时间就短一些了.
通行于世的公元历法在日益发达的人类科学社会中已相形见拙,改革公元历法已为世人所共识.建立科学而又实用的全新历法已是当代人的当务之急和义不容辞的天职.事实上,联合国拟于21世纪实施一种新的“世界历”即是最好的说明.
现代的精确观测表明:地球在其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运行一周回归到原来的同一角度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一个周年的基准长度或量度单位,亦即实质意义上的一个周年的时间周期值,人们把它叫做“回归年”.
但是,如果直接完全套用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一绝对时间量度单位来界定和划分年际之间的分界线,就会在事实上遇到其零碎尾数不便界定和计算的难题,尤其是其奇零尾数伴随年代的推移而产生的无穷递增的变化数值则将更加难于处理.因而导致“回归年”无法直接用作“历法年”在实践中实际运用.
于是,历法一般都采用取其“回归年”的整数部份365天为一个“历年”的基本长度,以此“平年”为基础并相应设置“闰年”的方法来尽力平衡和弥合“回归年”与“历年”之间的时间差距.因此,历法中施行“闰年”的方法是“历年”的性质所确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问题是:到底实施怎样的闰年规则才是最佳途径和方法呢?
恰当而又科学的闰年规则是任何历法都着力追求而在事实上至今也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所以,源于以上原因的诱导,这里致力于寻求和确立最佳的闰年规则.也就是着力建立一种标准化的闰年体系或标准化的闰年周期的系统工程.
考察一个“回归年”和一个基本的“历年”的时间差距值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5小时48分46秒=20926秒.这一时差值也同时揭示和表明了经过43200年的时间后,“回归年”比“平年”多10463天.如若“历年”在此43200年中也刚好有10463个“闰年”的话,不就恰好使“回归年”和“历年”达到完全吻合与同步了吗?换句话说,就是以365天为一个“平年”的“历年”在43200年中有10463个“闰年”时则使“回归年”和“历年”最终保持时间的同步年代的吻合.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的导向,因而协调和弥合“回归年”与“历年”同步的标准化闰年周期的数据也由此而来;就是在阳历中实施43200年为一个大循环周期而在其中实行10463个“闰年”的规则,以下简称为“10463/43200标准化闰年大循环周期”(下同).此即历法中所千方百计寻求的标准化闰年周期的数据和比例数值.
“10463/43200标准闰年周期”,不仅揭示了它的闰年的对比数值,而且还应该或者必须具备有规律的闰年循环周期的完善的系统工程,才能有效地确保实现“回归年”和“历年”最大限度的保持吻合与同步的根本目标.
经过严密的分析、类比、筛选和论证,这里隆重推出标准化闰年循环周期的系统工程.这种具有规律性的闰年循环体系的完善的布列阵式如下:
如前所述,“回归年”与“历年”的时间差距是5小时48分46秒≈ 天,即四个“平年”和相应的“回归年”大约相差1天时间.从这种本质特性上确定了“历年”必须以“四年闰一年”为其基本的闰年规则.这种“每四年闰一年”的基础性闰年周期是不可替代的,舍此将使“闰年”失却它的本来意义和价值.所以,每四年闰一年的规则便成为标准化闰年周期的第一级周期简称为“1/4闰年周期”.它的意义是每四年为一循环周期其中闰一年(下同).“1/4闰年周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闰年规则亦或是最合理的基础性闰年周期.但这样经过8个周期即经过32年以后,“历年”又和“回归年”相距5小时59分28秒≈ 天[32×(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8天=-5小时59分28秒].这时若将第8个闰年灵活地相应延迟1年即在33年中设置8个闰年就可以基本上把相差的大约 天消除掉,仅剩642秒的差距[33×(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8天=-642秒].这样,就使“回归年”与“历年”基本上吻合与同步了.此即第二级闰年周期,也就是“8/33闰年周期”.它前面是7个“1/4闰年周期”.仅把第8个“1/4闰年周期”顺延一年,即后面是“5年闰一年”.
“8/33闰年周期”在协调“历年”和“回归年”的同步性方面是十分成功的,要经过4441.1215年才彼此相差1天(其运算公式将在后面详尽论证,这里仅列出计算式:( ).它显然又有进步,较为理想;但它与标准化闰年周期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注定还有下一级闰年周期:“109/450闰年周期”.
“109/450闰年周期”的意义是在每一个450年周期内有109个闰年.具体的执行或操作方法是:在“8/33闰年周期”完成13个轮回以后,即经过33年×13=429年之后,所余下的21年先实行“1/4闰年周期”4个轮回.再余下的5年闰1年,即21年有5个闰年.这就是第三级闰年周期,它包括13个“8/33闰年周期”和4个“1/4闰年周期”,最后是“5年内仅闰1年无周期性“[下同].
“109/450闰年周期”的实施将会使其历法经过43200年才仅仅只有1天的误差(其算式是: ,公式的正确性将在后面有关内容中得到论证).更确切的说是在“109/450闰年周期”完成96个轮回即经过43200年以后,这种历法的“历年”和“回归年”才相差1天[43200×(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109×96天=-1天].其结果的内函或意义是多用了1个闰年,因而使其“历年”慢1天.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将此1天之差消除即减少1个闰年就能最终到达“10463/43200标准化闰年周期”的理想目标了.具体实施或操作办法是在43200年内选择恰当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最后阶段时间相对误差较大时)少用1个闰年即可.这样便完成了一个标准化历法的总周期循环,也就是最终实现了“回归年”和“历年”完全统一和同步的根本目标.
关于一年内各种日期安排的构想
对于在一年中有关月日,星期和各种节日的排定所需考虑的因素无非是:
1、科学合理性;2、方便可行性;3、人类的心理心态的可接受性;4、远见卓识的指导性;5、富有建设意义的权威性.
鉴此,这里谨提出以下初步构想.
一年分成四季十二个月,每季三月共91天,季中之月为31天,余者30天,其一年尚余1天安排在岁首作“元旦”,逢闰年的闰日则排定在七月之首作“世界祥和进步日”或作“奥林匹克日”等.
即:春季:元月31天,二月31天,三月30天;
夏季:四月30天,五月31天,六月30天;
秋季:七月30天(闰年31天),八月31天,九月30天;
冬季:十月30天,十一月31天,十二月30天.
而“立春”既作“元旦”,则其余节气理应在一年中顺次均衡排定.
星期可利用每季均衡91天的条件,可将四季的第一天固定为星期一,相应的每季之末即是星期日,元旦和闰年所增加的一天均不计星期,此种设计便于记忆和运用.另外,星期也可完全沿用现存的方案不变,这样既不会引起宗教界的异议又无损大雅,乃是万全之策.
总之,确立标准化新阳历的闰年法则是主干,月日节日等的安排无非是细枝末节而已.其稍加变化也无碍大局无伤大雅,勿论怎样安排都可以.
可见,你考虑的问题国际上已经在讨论了.
不要忘了润年啊
通过四年一润来补这四分之一天 400年三不润来补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