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7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4:59:11
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700字
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700字
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700字
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敬爱的孔子:近日怎样?
在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别人谈论您及您的各种著作.我时常眨着眼睛思考着:你究竟是何许人也 ,为何大家会如此崇尚您.小小的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努力地想要寻找到其中的答案.终于在我七岁时,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一本带有拼音及注释的《论语》.从此,我便与《论语》有了不解之缘.
尽管刚开始时,那一本书有拼音,也有注释,但是我依旧读不懂它.虽然我每天背诵、朗读,满嘴的“之乎者也”,但是我还是读不懂它.那时,我小脑袋中猜想了起来: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老者;也许您不过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也许您不过是一个······脑袋中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疑问、充满了种种可能.
由于读了您的《论语》,我小的时候可闹过不少笑话呢!不信,您喏——那时,我正好八岁.偶然间看到了您《论语》中的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当时,读了您下面的注释,原来这是一种饮食习惯.然后我就在想:怪不得别人会崇拜您,原来您是靠这种饮食习惯才被别人崇拜起来的.如果我也照这种饮食习惯,会不会也一样被人崇拜呢?说干就干.于是乎,我开始监督起了妈妈,非要让她照着您书中所说的去做饭,否则我就坚决不吃饭.没办法,为了那时长身体的我,为了不让我的骨骼发育遭到破坏,只能依照我的话去做(您不要以为父母很溺爱我哦).那天我折腾了妈妈一上午,才做出了您那所谓好的食物.吃饭时,我觉得这跟平时的饭菜没什么区别,那您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崇拜的对象呢?不一会爸爸回来了,看着心不在焉的我,立即知道我心中有事.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开始盘问起我,无奈之得从实招来.听完我精彩的“演说”后,爸爸竟哈哈大笑,只笑得我心惊胆战.我不理解爸爸为何大笑,不理解我的“演说”有何问题,也不理解您到底为何云者.而后,我又开始了大调查.
在我十二岁时,我在一家书店中无意看到了您那厚厚的一本《论语》,这本书比上一次的那一本更好、更大、更重,而且书中没有拼音,连注释也比那本细、多、易懂.我看了看那不菲的价格,狠了狠心买下了这一本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您、了解您、看懂您、明白您的书.
有了上一次看书的经历,我开始对书中有些知识看得懂了,但同时却又不明白它的道理.有一次,为了弄懂您书中的意思,我也闹出了笑话.不信,您瞧那天,我正好全神贯注地看着新买来的那一本书,以至于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的叫喊声.无法,妈妈只得把饭端到我看书的屋子里,妈妈一边叫我快点吃饭,一边又嘱咐我小心眼睛别看坏了——您可是不知道,只要有书我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把书看完,又何况这一本还是关于您老的.我一边应答着,一边又心不甘、情不愿的不放下您的书,只能边吃饭,边看书.因为是书桌,我正好写完作业,还没来得及收拾便看起了您的书.我正津津有味的品读着.哎呀,不好!“一个非法分子”——橡皮趁机进入了我的口中.没事,拿出橡皮继续啃读.可谁知,这一切竟被偶然间进来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
啃读完您书中的一点点,只能出去休息、休息了.后果可想而知,刚出了房间就被家人看到,一个个笑的前俯后仰.我一时蒙住了,为何?这到底是为何?看着一脸迷茫的我,妈妈强劲地捂着肚子和嘴,尽量不让自己笑出来,也给我讲了事情的原委.虽然听得不太清楚,但也略知一二,只得跑回屋子.刹那间,脸红了、心跳也加速了,谁让自己这么出丑呢!想想妈妈刚才做动作、讲故事的情景,脸更红了、心跳得也更快了.
您看,我对您的著作痴迷的样子,就知道我与《论语》的不解之缘了吧!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懂得了您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的含义.这些话现在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它使我明白:只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生活另一种美的阅读品位和审美观点,对人生的一个理想、一个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意义、充满追求、充满美丽的好人生.当然我现在也明白,你不是一个只知“之乎者也”的老者;不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不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而是一位学者,一位谈天论地、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您创建了儒家学派,留下了无数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宝,您是为了天下众生而生,所以才受到尊重,并不是所谓的什么饮食习惯.您受到天下所有人的尊重,您当之无愧.
谢谢您及您的著作,有了它们,我才会与书交上朋友,并且成为好朋友;有了它们,我才会了解您及您不平庸的一生;有了它们,我才会有如此多的感慨.
我想:(当然这里不再是我随便的猜想)您及您的著作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您是值得骄傲,当之无愧的东方伟人,而您的著作也是使人受之一生、用之一生的知识宝库、精神财富.我依旧会继续将您及您的著作研究和挖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