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重庆工商大学2011-2012形式与政策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7:45:56
急求重庆工商大学2011-2012形式与政策答案.
急求重庆工商大学2011-2012形式与政策答案.
急求重庆工商大学2011-2012形式与政策答案.
一、问答题
1.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
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务实的外交风格则是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和自贸区战略,促成大批的对外重大合作项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强调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战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会明显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同各大国关系平稳推进.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充实.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2010年,中国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实现了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了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领域互利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四是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接待许多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华,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五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国家领导人成功出席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全面阐述我国有关立场主张,深入参与和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六是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全方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
2西亚北非动荡起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 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3.“三件大事”的坚定信念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4. 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意义
首先,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作其目标和宗旨办事,不管是在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其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都是在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都是在尽最大力量为人民谋利.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2年后的今天,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却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三个差距扩大的趋势,如果不阻止这种趋势的继续,势必会出现两极分化,结果是大多人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影响,会处于贫困状态,这与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不相符.而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就是消灭两极分化,使所有的人不仅有吃有住有穿,还会吃得好,穿得好,住得稳.可以说,这种富裕不是少数人有,而是广大劳动人民都有,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根本宗旨.
其次,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是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发展了30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之最,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主要是靠世界市场,起初,我们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实行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等两头在外的形式,使我们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来,我们经济的发展又靠出口、消费、投资拉动,由以出口为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我国出口比重之大,外需空间已很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应以消费为主,此时,如果不缩小三个差,让三个差距继续拉大,会遏制社会消费,内需就难以启动,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平稳持续.正如薄熙来说的:“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所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让大多人的腰包里有钱,人们有了钱就敢花,就敢消费,内需就能启动,经济就会平稳持续发展.
再次,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也是人民的信任.当年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人心、得天下,就是由于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人民群众相信党能给予他们安宁富裕的日子.而今,三个差距的存在和拉大则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造成许多案件和事件的产生,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最终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比如,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使许多小的事件演变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还有的刑事案件也是由经济利益引起等等.因此,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就会减少一些群体事件的产生,社会就会稳定.同时,三个差距的缩小,共同富裕的促进就是搞好民生工程,就是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益”,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帮人民办好事,民生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民心,就会促进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感,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总之,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非凡,它不仅体现了人民的渴望,也反映了我们党的目标和宗旨,同时,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鸦片战争后严酷的现实表明,中国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
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
文化上,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社会上,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2、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20世纪中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3、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已写入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大力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崛起之路根本不同,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先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坚持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并将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揭示了新的方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赞同,必将在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道路;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数浴血奋战,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党和人民通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中国的历史.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变化中,我们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其他任何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一个始终不渝 四个坚定不移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坚定信心与决心.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问题,这些是市场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后期不平衡的产生和存在与改革开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千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各地区、城乡、全体居民实力大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上的相对不平衡,同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语.
从积极的角度看,发展不平衡能够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导致活力倍增,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当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个”特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僵化局面,整个经济开始有了活力.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开放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比学赶超,虽然地区差距出现了,但是起到了满盘皆活的效果.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二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分化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结构功能下降,发展速度下滑.城乡差距过大会加剧城乡矛盾,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对于构建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不利,也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对发展不平衡这一严峻问题视而不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出现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
同求 好人一生平安
我也要啊
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