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4:54:25
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比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给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是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即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价的.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各自开了饭馆,看到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们,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学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的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要修学随喜功德.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对象.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秀美的娇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睺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只介绍一些悉达多修行、证悟的经过.
悉达多的父母知道他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能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着瓦制的食钵,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并不急着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了一个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过度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下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鲜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敷上座具作为坐垫,然后盘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的凌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从此,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或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真理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为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两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也就是说,佛陀的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因此,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人很有钱,但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存,时间长了,再多的钱也会被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就死了;三是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http://www.hhfg.org/fjyj/f70.html#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