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要注意哪些?也就是说语文诗歌鉴赏主要考什么,全部列出了.比如表达方式.意境.还有介绍一下列出这些考点的意识.比如意境是什么意识.也就是说考诗歌鉴赏要知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1:41:32
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要注意哪些?也就是说语文诗歌鉴赏主要考什么,全部列出了.比如表达方式.意境.还有介绍一下列出这些考点的意识.比如意境是什么意识.也就是说考诗歌鉴赏要知道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

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要注意哪些?也就是说语文诗歌鉴赏主要考什么,全部列出了.比如表达方式.意境.还有介绍一下列出这些考点的意识.比如意境是什么意识.也就是说考诗歌鉴赏要知道
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要注意哪些?也就是说语文诗歌鉴赏主要考什么,全部列出了.比如表达方式.意境.还有介绍一下列出这些考点的意识.比如意境是什么意识.也就是说考诗歌鉴赏要知道哪些必要的 再分析这个必要的

涉及到语文诗歌鉴赏的;需要注意哪些?也就是说语文诗歌鉴赏主要考什么,全部列出了.比如表达方式.意境.还有介绍一下列出这些考点的意识.比如意境是什么意识.也就是说考诗歌鉴赏要知道
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之分.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第3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炼"字."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动衬静,更加表现了山的幽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顿时让满园充满了生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表现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同样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细品味,方觉韵味无穷.
  (2)艺术手法即诗歌的表现技巧,可以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从修辞运用方面,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自不妨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景象.这样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虚景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的通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本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属于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个问题是对诗歌精妙词语的考查.
  解析:做这类试题,要关注古典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宫殿楼台、鹧鸪、烟柳雾堤 历史变迁,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 送别、愁绪、飘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归帆 对月怀远、思家怀亲、羁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 高洁、傲视、洁身自好
  暮春、流水 年华易逝、美人迟暮、报国无门
  落叶、落花 伤春、悲秋
  捣衣、玉关 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 忠臣贤相、治平盛世
  梧桐、细雨、寒蝉 凄楚、悲凉
  青鸟、鸿雁、驿路 信使、音信
  因此,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从意象与感情的对应关系入手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