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过哪些苏轼的诗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5 18:40:58
小学学过哪些苏轼的诗词
小学学过哪些苏轼的诗词
小学学过哪些苏轼的诗词
相对于词人的知名度而言,诗人苏轼大为逊色.尽管他一生写了近4000千首诗,差不多是词的10倍还多,人们一想起他还是词人身份.有谁会不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
教课书似乎也印证了这点.我查了一下新人教版的统编教材,小学阶段选了他5首七绝,初高中6年只有一首七律入选,还属选修范围.此外七八首都是词,几乎把豪放、旷达的都囊括在内.结论还是把他当作豪放词人代表推出.
原因吗想来想去不外乎两点:一是时代使然,迟生了200年,诗已不是宋朝的标志符号,“诗必盛唐”,不是常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吗?有谁会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呢?讲求性价比的工商社会的人是绝不会做的;二是个人原因,他开拓性的“引诗入词”把诗说都换作词说了,人们还有必要再读他的诗吗?
其实他的诗也真值得一读.
且看小学入选的5首.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虽为勉励诗,但“荷尽”、“菊残”对的是人生壮年之景,形容天纵伊夫尚妥,只不知为何让二年纪学生学习.大概教编委的专家们想古为今用,便如同《钦定蒙学堂章程》上来就要求读经(《孝经》,《论语》)似的,先高深一把压住阵角再说.
三年级学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新奇别致的以绝色美人喻西湖,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真真体现了宋人置评的“子瞻作诗,长于比喻”的定论,怪不得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但我们的苏大诗人可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谦让君子,他到庐山,在李白《望庐山瀑布》如雷贯耳的情况下,并不知难而退而是另僻溪径写出《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不仅充分体现了宋诗的理趣,还告知我们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用苏大诗人自己的话赞来,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别说,还真的双星闪耀,相映生辉.只不知四年纪的孩子能否懂其“灵妙”否?
后两首是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大概用于选修的两首.
其一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句苏大诗人自己非常欣赏,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对这句的自爱.且这诗结构上就如同他笔下的大自然倏忽相变,动感特强,跌宕起伏,足以反映宋人作诗讲究意脉贯通的特点.
还有一首是《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这是为惠崇和尚画作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或形容春天到来时,便往往好引用这句.诗中选用的虽是寻常景象,但能传达出作者主观上的愉悦心情并感染读者,像高中选中的那首七律《新城道中》也是如此.诗云: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你看“云披絮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等句是不是也涂上了诗人强列的主观色彩?
由此我要由衷地赞叹教编委的专家们,算得上眼光独到、匠心独运,除了《赠刘景文》过于超前外,基本上能把苏轼的代表诗作收入书中,当然依据得是主流价值观的标准.
天纵伊夫认为,诗是诗人灵魂私密的表达,好诗总会不同程度含着诗人的真情实感.从以上的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其实我们主动去做的很多事都有当事人的情感在内,就像此时此刻天纵伊夫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中选择孤灯独守,打字打得背疼,看起来不计回报,也不理会结果的耕耘,其实也有动机所在,因为他在守望麦田,尽管看起来一切都还那么遥远.但出发了,就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