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积极分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8:33:51
入党积极分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
入党积极分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
入党积极分子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认识?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是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既着眼于当前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又瞻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以人为本”、“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和谐社会”,这些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概念和范畴,在我党新时期制定的政策和纲领中有机结合,从而具有了鲜活的内容和崭新的含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联结点和有机统一的具体化.
第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的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曾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是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就是能否在实际中真正反映和贯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认识.做好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工作,一方面要在数量上争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形成最和谐、最优化的群众关系和社会关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有机统一,是为了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党执政的最广泛、最稳定、最有活力的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入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中,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胡锦涛同志对此作了深刻具体的阐发,要求“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提高六种“本领”,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实际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新认识和具体化.
二、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把科学的理论设想具体体现于当代的生动实践中.丰裕、公正、自由、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无限美好目标.但科学的设想如果不结合历史过程和具体实践来阐明,就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回答.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科学设想与实际生活、前进方向与具体道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具体化为实践,同时也不断把实践的丰富经验提炼升华为理论,从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第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促进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特征描述到本质揭示的转化.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邓小平曾经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客观形势,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例如,通过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的发展观,进一步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通过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进一步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等等.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
第三,完善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质量统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上,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建设,再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在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上,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提出“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的认识,越来越自觉和成熟.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就是高度重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高度重视社会各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质与量的统一.
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同党的根本宗旨联系起来,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和主体地位.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不同于私有制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人本或民本思想,后者尽管不乏积极的成分,但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譬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的在“舟”不在“水”.我们党倡导的以人为本,也不同于抽象的人道主义,后者停留于人的“普遍价值”和“博爱”的哲学幻想太空中,也往往成为剥削阶级掩饰和缓和阶级矛盾的口号.我们党倡导以人为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就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量,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提出并践行全面、持续和可协调的发展观,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增添了新内容.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终结了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专利”,探索一条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弊端、更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道路.在这一历史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和错误,也受不同时代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在当今时代,我们党提出并践行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具体制定和实施“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创新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丰富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第三,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并将其有机融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从而在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上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根据经典作家论述的抽象理解,到“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的切实体验,从两个文明共同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这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先进、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为切实的体现,从而也在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意义上证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