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1:42:57
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

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
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
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换而获得,相反,钻石在使用中几乎没什么价值,但通常可以用它来交换非常多的其他物品
请 →画出钻石的市场需求曲线和水的市场需求曲线,显示尽管对水的需求要远远大与对钻石的需求,但是水的价格低于钻石的价格仍然是可能的
需求和供给曲线为什么在书中总是以直线的形式出现
如果画图不方便,请用语言描述各个曲线的简要情况

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
因为水的生产成本是很小的,虽然水的需求很没有弹性,但是水市场的进入门槛很低,企业竞争激烈,虽然它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水,所以价格还是可以很便宜.尽管钻石在使用中没有什么价值,但是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很高,生产成本高,资源稀少,所以它还是可以卖很高的价钱.
2,这只是为了更简单的说明问题,其实没有那条需求供给曲线会是严格的直线的,直线是理想情况,一般现实中是根据碰巧得到的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拟合”得到各种曲线,拟合曲线可以是1次,2次,3次.n次的,1次的既是一条直线,2次以上为曲线(具体的,2次为抛物线,3次以上为高次曲线).在经济学中这叫做“假设”----假设经济体是理想的.

微观经济学供需曲线的问题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讨论了后来被成为水与钻石的悖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但用他几乎买不到任何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与它的交 微观经济学里关于供需曲线的问题我在学习英文版的曼昆的微观经济学,老师给了这样一道题:Explain how supply and demand curves were derived.Hint:costs and consumer choice 大意可能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 西方经济学:政府采取税收补贴政策时,在供需曲线交点的右侧存在“净损失”,请问这所谓的“净损失”到...西方经济学:政府采取税收补贴政策时,在供需曲线交点的右侧存在“净损失”,请 求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曲线.要图. 《国富论》的英文名请告诉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这本书英文名叫什么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问题一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但他垄断了产品的销售.当产量为100时,他获得了最大的利润.他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500-Q,工资为1500元.他所雇佣的最后一单位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 国富论的两个要点 国富论写的是什么? 国富论是谁写的?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问题,关于需求供给曲线的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柑橘市场需求的增加,在调整到新的均衡点的过程中:( )A.供给曲线向左移 B.沿着供给曲线向下移动C.供给曲线向右移 C. 一个微观经济学的问题,关于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商品在短期内供应量既定,则该商品的价格( )a.仅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 b.仅由市场供给曲线决定c.由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d.以上任 请问一个关于微观经济学的无差异曲线的问题途中的 A图 和 B图 哪个属于“凸”?我在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这本笔记里面P39第二题的第一小问看到说B图是“凸”的但是在P34页对第五题 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中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均衡价格P1是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那为什么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厂商的LAC曲线最低点正好与其重合.在成本不变行业中, 懂微观经济学的前辈进来看下..求教一个问题关于拟线性函数的在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看到第四章效用学习指南书上说:u(x1,x2)=v(x1)+x2的叫做“拟线性函偏好”拟线性偏好的曲线可以理解为 懂微观经济学的前辈进来看下..求教一个问题关于拟线性偏好在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第四章效用学习指南书上说:u(x1,x2)=v(x1)+x2的叫做“拟线性函偏好”拟线性偏好的曲线可以理解为将x2=-v 微观经济学 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一道微观经济学的问题.第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