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7、2008、2009、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3:57:55
我国2007、2008、2009、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我国2007、2008、2009、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我国2007、2008、2009、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和金额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购买性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府投资性支出最大区别是属于非生产性、消耗性支出,所以有时又称这类支出为社会消耗性支出.这类支出并不形成任何资产,但是它是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条件,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是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支出.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祖国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还要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相应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包括:文教科卫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外交支出、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支出等.下面作些简介.
二、社会文教费支出
1、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文教费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部门的经费支出.其支出性质是:
①社会文教费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内容包括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等部门经常性支出,即支付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
②社会文教费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因为这些部门 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提供生产性的产品和劳务.但是文教科卫等事业发展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效能.这些素质对社会物质生产贡献很大.
社会文教费支出重要意义在于:
①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产力发展无不由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西方劳动生产率提高,80%的因素是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文化艺术水平提高的源泉和基础.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③卫生事业发展是一个民族拥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④文化是人类精神升华的阶梯.
正是因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其发展.我国这一支出的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支出.如下表:
年代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总支出(%)社会文教费占GDP比重(%)
199626.23.06
199726.73.31
199827.13.74
199927.64.43
200027.64.90
200127.65.35
200226.95.63
200326.25.51
200426.34.68(GDP调整,增2.3万亿)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内容:
①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包括: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出版、文物、档案、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项事业费支出.
②按支出用途划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含公务费、零星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3、社会文教事业费支出管理
①定员、定额管理.定员管理指,文教科卫事业单位定员除考虑事业单位业务规模外,还要考虑国家的定员比例,如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及机构的等级.定额管理分为收入定额和支出定额两大类.定员和定额是财政确定对文教科卫事业单位拨款规模的依据.
②社会文教费财务管理办法,分三种: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这三种管理方式弊端日趋明显,不够科学和合理.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门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额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单位收支情况,政府财力的可能,确定不同单位定额或定额补助标准.补助数额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调整.各单位的预算规模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事业发展需要自行确定,自求平衡.总的原则,政府希望事业单位都逐步走向市场,与政府脱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这是当前过渡办法.我认为,真正的科教文卫事业,主要还是要由政府出钱办的.不管,完全推向市场是不对的.西方国家也不是这样做的.
三、行政管理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为保证行政机构正常运转方面经费支出.这是国家行使其职能一项必要支出.这项支出的主要范围是国家各级政权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支出反映国家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任务主攻方向,决定国家政权机构繁简、人员设置和管理范围.
(一)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包括:
1、行政管理费.如,人大经费、政府机关经费、政协经费、中央和各民主党派经费、社会团体机关经费等.
2、外交外事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出国费、外交招待费及其他外交费用.
3、武警部队经费.
4、公、检、法、司经费.
(二)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管理
1、行政管理费支出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我国行政管理费近20年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机构和人员膨胀导致用于行政管理费扩大;
②机关存在着铺张豪华作风,导致行政管理费扩大;
③政府包揽的事权过多,效率低,造成行政管理费支出扩大.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下表:
年代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行政支出占GDP比重(%)
19784.71.46
19806.11.67
19858.51.91
19909.42.23
199514.61.70
200017.43.09
200118.583.61
200218.603.90
200319.033.99
200419.383.45
四、国防支出
(一)我国国防的任务和目标:
保卫国土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这是政府一项基本职能.只要国家存在,国防费不会从财政支出项目中消失,国防支出是财政基本职能的要求,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防现代化一项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其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
1、巩固国防,防务和抵抗侵略;
2、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
4、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二)国防支出主要项目;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主要项目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军事专项工程和其他费用等.
(三)国防支出高低取决的因素:
1、经济水平的高低.国防支出的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经济实力越强,用于国防方面支出就有基础,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国防支出往往受到限制.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一国领土越大,人口越多,国防费开支相应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比如,中国和新加坡国防开支是不可比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的100倍以上.
3、国防政策.一国如果是进攻性的、扩张性的国防政策,军事支出往往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期的日本、德国军事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40%以上.目前,美国对外扩张的军事政策,也往往导致军费比重大.如果是防御性的、中立的、和平共处的国防政策,往往军事费用就较低.如瑞典、瑞士等国.
4、国防的政治军事形势.爆发战争或军事对峙时期,国内动乱、内战时期,国防支出会大大增加,而和平时期国防支出往往减少一些.
我国国防费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年代国防费占财政支比重(%)国防费占GDP的比重(%)
197814.954.63
198015.774.29
19859.552.13
19909.411.56
19959.331.09
20007.601.35
20017.631.48
20027.741.62
20037.741.625
总的看,我国目前国防费同发达国家及大国相比,偏低.
如,美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3.04%
俄罗斯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2.41%
英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2.5%
法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96%
德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1%
日本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0.95%
中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48%
需要说明的是,德、日因二战失败,军事受到限制,所以很低.中国国防费占GDP比重低于美、俄、英、法.
第二节 政府基本建设投资
——购买性支出之二
一、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所谓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也就是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所拨付的资金.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卫等部门的办公用房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仪器的购置和安装.
2、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
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目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性.
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政府投资一般不单纯从经济效益的高低角度来评估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如对一些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的投资可能是低利甚至是无利的,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投资等,具有正的“外部效益”,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②政府投资项目的大型化和长远性.
政府财政相对而言,资金力量雄厚,且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这一点,是私人投资难以达到的.
③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政府财政投资一般要考虑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需要,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重点解决瓶颈制约的部门和行业,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二、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
从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方向看,包括三大部分——
1、社会公共需要类项目的投资,包括国防、政府行政机构,公检法司部门的设施,科研、教育、文化、卫生部门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和其他城市公共设施等.
2、经济基础类项目投资,包括能源、交通、邮电和通讯业、农业、水利、气象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等.
3、竞争类项目的投资,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流通仓储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
从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财政支出的范围看,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前两部分;而第三部分政府投资一般不应介入.就是说政府投资性支出应以社会公益性项目和一部分经济基础类项目为投资范围,一般不应参加竞争类项目投资.这样,既可以防止对市场配置资源不必要的干预,体现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又可以把政府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政府财政性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第一,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资领域.社会基础设施是一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研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基础设施.政府财政对这方面进行投资,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公用基础设施是指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码头、机场、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政府对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公用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指出,亚太地区普遍存在公用基础设施落后,要增加这方面投资.他建议政府要将基础设施投资占GDP5%提高到7%,才能跟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全社会的,有些是服务于区域范围内经济建设.它以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虽然也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基本上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主要靠政府财政投资.当然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投资,但主要是政府投资领域.
第二,经济基础产业投资.
经济基础产业投资大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类产业资本密集程度高,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巨额的投资沉淀后较难收回;同时部分产业外部效应明显,存在着无利或低利的情况.鉴于这些特点,对这些经济基础产业,如交通、邮电、水利、通讯、能源、军工等,私人投资主体一般不愿意主动进行投资.没有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支持,经济基础产业很难迅速发展,这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政府应该在较大程度上介入这些产业的投资,同时运用政策鼓励和吸引其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重点能源和稀缺资源的开发领域.
新兴产业、高技术和高风险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保证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新的特殊产业.对一些重要能源和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某些垄断产业属于私人无力投资,或不允许私人投资的产业,对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投资来实施.
第三节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购买性支出之三
一、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为了稳定农业,政府财政应当介入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增产增收.
2、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和流通的繁荣,都离不开农业.只有农村、农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财政收入才有坚实的基础,消费市场才有广阔的前景.所以政府财政支出是责无旁贷的.
3、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目前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靠本身资金无法加大投入,如果政府财政不进行足够的投入,农业部们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因此,政府财政必须加强对农业这样基础性产业的投资.
二、我国财政对农业投资概况:
“九五”“十五”时期,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绝对额看,财政对农业各项支出逐年增加.如下表:
年代财政对农业支出总额(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995574.938.43
1996700.438.82
1997766.398.30
19981154.7610.69
19991085.768.23
20001231.547.75
20011456.737.71
20021580.767.17
20031754.457.12
20042357.898.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371、374页有关数据计算.
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1999年以后各年,尚未达1995-1998各年的比重.其中1998年为比重最高点,才占财政支出10.69%.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发展农业各项财政支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小,且地区投资不平衡.东部投资比重大于中、西部.主要是地方财政投资.
三、如何完善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政策: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财政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三农”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农支出的范围和重点,将财政支农支出集中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然灾害和防御等.并采取以下几项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3、改革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方式.
①凡主要体现社会效益能形成国家资金规模的农业项目,原则上采取财政无偿拨款支持方式;
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示范作用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项目,可采取国家参股、贴息等方式.
第四节 社会保障支出
——转移性支出之一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
社会保障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范畴,属于转移性支出类中的项目.转移性支出应该包括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捐赠支出、债务支出等.就我国现有的科目看,能体现转移性支出的科目有:社会福利和救济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中央对地方补助支出等.其中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补助支出则属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所谓社会保障是政府财政对丧失劳动能力、失业及遇到其他事故发生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发生的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就内容上看,由两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其退休、生病、伤残等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在失业时给予货币或实物补助活动.这是现代社会保障活动的核心内容.所谓社会福利,是指国家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向生活有困难的或处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公民提供补助的活动.
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社会福利有社会抚恤、社会救济等.
2、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内容:
①社会保险支出:是指政府财政在劳动者年老退休、生病、伤残等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在失业时给予货币或实物补助所发生的支出.它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离退休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等支出.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部分.
②社会救济支出:指政府财政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或因灾害受损暂时处于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所发生的支出.它包括救贫和救灾两种.
③社会抚恤支出:是指政府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军烈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照顾的一项支出.属于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
④社会福利支出: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津贴补助,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项支出.包括国家和政府所属单位办的敬老院、幼儿院、福利院等,其目的是使一批需要特殊照顾的孤老残幼得到福利保障.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与社会保险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就是商业保险,即由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承办的保险.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人身伤亡给予经济上补偿的一种方式.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性都是一种保险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一个以社会进行的保险,国家财政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它不已盈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国家财政为弥补市场失灵而作为主体介入.另一个是企业性质的保险公司进行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是市场机制下开展的企业性质经营活动,它同商业银行一样,属于金融体系,具体区别在于:
①社会保险除按规定向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险税或费以外,它以政府经常性预算作为财力后盾,当筹集的社会保险金收不抵支时,财政给予支持.而商业保险则完全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作为理赔资金,自负盈亏.
②社会保险的受益人领取保险金的权利和义务不必对等,而商业保险则要求受保人权利和义务对等性.
③社会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由政府以立法手段来实施;而商业保险一般是自愿性,不存在强制参保.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16届3中全会公报).
1、首先,我国目前是社会统筹和人个帐户相结合筹资模式,属于现金收付式.“现金收付式”管理办法在人口结构年青化、社会保障基金要求量不大的条件下还比较适用,它可以减轻近期国家财政和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但它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挑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老龄人口出现快速增加的势头,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
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应采取基金式筹资模式或转为部分基金式.这样才能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其基金结余可以进行投资,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目前可行的做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即在保险基金收入满足支出以后,留有一定的积累.
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要固定化、专门化和法制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征税的办法.我国采取的是征收社会保险费,由劳动保障部门征收.企业和单位拒不缴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在我国征收社会保险税有利于保障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足额上缴.
3、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解决目前“只保城镇,不保农村”的问题.广大农村人口不能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急需要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因此,要重视农村的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有条件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尽快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节 财政补贴
——转移性支出之二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分类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补助.这是一种影响价格变动,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需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补贴同社会保障支出同属于转移性支出.但二者有区别.区别表现在财政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社会保障支出与产品和劳务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只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如人们获得社会保障收入后可以用于购买,使购买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间接的;而财政补贴能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或者价格变动直接引起财政补贴.
根据国家预算对财政补贴的分类,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财政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和财政贴息;税式支出,包括免税、减税、退税、税收抵免等是世界性现象,我国的财政补贴统计数字时,将税式支出也统计在财政补贴的范畴内.
财政补贴的列支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补贴直接列为支出,世界多数国家都列为支出;二是少数国家将财政补贴不列为支出,而是冲减收入.如,我国的企业亏损补贴不列为支出,而是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
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及其功能
财政补贴是调节经济的工具之一,其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财政补贴主要是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如,我国目前的粮棉油价格补贴、肉食价格补贴.
平抑物价补贴就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维持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平衡运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经济波动.为保持经济稳定和资源有序流动,同样需要借助财政补贴.欧共体坚持对农副产品补贴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财政补贴不论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必要的.
财政补贴的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价格水平进而影响和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补贴手段对调整和改变供求结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1、财政补贴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财政补贴规模过大,财政负担沉重.
②长期补贴使受补企业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甚至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③某些补贴不当,扭曲了正常的价格结构,使价格偏离价值,处于扭曲状态,刺激了不合理消费.
④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政府调节面,缩小市场活动覆盖面,不利于市场经济转轨.
2、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第一,大力压缩财政补贴范围,严格限定补贴项目.主要是,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取消部分农产品价格补贴,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限定公用事业补贴项目.减少以至取消城镇居民的物价补贴.
第二,改造财政补贴方式,加强财政补贴管理.变“暗补”为“明补”.
第三,控制财政补贴规模,减轻财政补贴负担.
第四,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措施.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