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人墓地请问北京有哪些文化名人的墓地 具体地点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43:57
北京名人墓地请问北京有哪些文化名人的墓地 具体地点在哪里
北京名人墓地
请问北京有哪些文化名人的墓地 具体地点在哪里
北京名人墓地请问北京有哪些文化名人的墓地 具体地点在哪里
八宝山,一个个看去吧,每个都是名人
革命公墓
陵墓是出于对亲人、祖先或先贤的纪念而形成的纪念空间形态。如果墓主人具有足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为整个城市乃至国家与国际所认同,那么其陵墓就作为名人墓而与一般的陵墓区别开来。在城市纪念空间的系统中,名人墓以缅怀名人、追忆历史的方式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城市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
北京的陵墓从皇家陵寝到市民墓难以计数,其中具有城市纪念功能的名人墓以其数量众多、形态多样而成为城市的特色...
全部展开
陵墓是出于对亲人、祖先或先贤的纪念而形成的纪念空间形态。如果墓主人具有足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为整个城市乃至国家与国际所认同,那么其陵墓就作为名人墓而与一般的陵墓区别开来。在城市纪念空间的系统中,名人墓以缅怀名人、追忆历史的方式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城市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
北京的陵墓从皇家陵寝到市民墓难以计数,其中具有城市纪念功能的名人墓以其数量众多、形态多样而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根据目前已经出版的众多专著、文献记载以及相关的网络、电视等媒介资料统计,当前北京明确可考的名人墓空间总计约为290处。然而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名人墓在北京城市的影响相对有限,在城市的众多名人墓中,只有少数规模较大、形制较高的名人墓如十三陵、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等为大家所熟识,其余大量的名人墓如梅兰芳墓、马连良墓等均鲜为人知。同时,关于北京名人墓的相关专著与书籍不仅较少,而且基本是记述名人的生平逸事与生活点滴,从空间视角与宏观层面对名人墓进行探讨与研究就更为匮乏。本文尝试从城市与空间形态入手,对北京城市名人墓的现况、分布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梳理。
名人墓现况
名人墓大多规模有限,位置分散虽然有部分纳入到文保范畴,但许多名人墓状态堪忧,环境混乱,在城市空间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根据现状情况的不同,北京名人墓可以划分为作为专门纪念场所的名人墓、各类单位内部的名人墓以及独立的名人墓。
作为专门纪念场所的名人墓是名人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空间形态最为丰富的一类。这类名人墓数量不多,通常为独立的部门,配备管理人员,维护较好,前来悼念的人也较多,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建筑形态的名人墓,专门用于国家领袖、民族英雄等伟人的纪念,空间表现为墓堂一体、墓祠一体,以墓作为空间的中心,集陵墓与陈列功能与一处如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袁崇焕祠墓等,二是园林形态的名人墓,通常是众多名人墓聚集而成的墓群其空间表现为墓园一体,如福田公墓、八宝山公墓名人墓群、明十三陵、各地的烈士陵园等。
位于各类单位内部的名人墓通常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由于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包容围合而成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位于公园内的名人墓数量较多,如孙传芳墓、梁启超墓等,通常作为公园的一部分,与其他景观共同构成公园的游览流线,形制完整,环境优美。由于公园管理部的妥善维护和公园内部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提升了名人墓的影响与作用,常常是观者不断游人如织。二是位于学校、机关等单位内的名人墓,如利玛窦墓等,这种环境中的名人墓通常维护较好,成为大院的内部景观,但空间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空间的联系相对弱化,影响纪念功能的发挥,三是位于社区内的名人墓,如齐白石墓等,虽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往往知名度不足,环境较差。
独立的名人墓是名人墓中最为普遍的形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处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名人墓,由于位置的优势,通常修建维护的较好,悼念瞻仰的人较多,如丰台区西道口的赵登禹将军墓,面向城市干道具有良好的公共性与可达性,二是位于郊野的名人墓,数量众多,尤其是城市郊区的名人墓,大多属于此类,如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刘半农墓等,由于位置偏僻,大多不为人知,缺乏必要的维护管理,很少有前来纪念的游人。
名人墓分布
从北京名人墓空间分布图中,可以发现北京名人墓的分布具有分散与集中两种趋势
1 分散布局
北京名人墓的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离心分散式布局。在城市各区县中,旧城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的名人墓数量稀少,总共少于10处并且大多是祠墓结合、墓堂结合的形式如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等。在旧城以外,名人墓主要分散在五环路以外的广大区域,呈现离心形态。在城市郊区的各区县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墓分布,而且空间位置均匀散布,其中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是海淀与石景山区,各区县的名人墓数量差距不大。
这种情况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文化与历史根源。首先,中国传统的生死观认为,生死之间为阴阳两界,墓即是所谓的“阴宅”,应当远离日常生活起居之处,因而绝大多数的坟墓散布在城市周边的广大地区,名人墓亦然。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具有一定地位的名人为了寻找合适的墓地建造“阴宅”,墓址往往距离京城相当远的距离,这与西方国家的陵墓位于教堂附近与城市紧密结合的情况截然不同。其次从北京的历史发展来看元代以前的北京城困朝代的更替不断变化地理位置 因而早期名人墓的分布也相应跟随城市变化在现今北京城的周边变换移动。近代以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北京周边地区先后成为挺进军驻地,平西、平北等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为了纪念在北京周边的广大地区的革命与战斗中牺牲的众多革命烈士,先后在烈士牺牲地建立了大量的烈士墓、烈士陵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名人墓的分散式格局。
2 区域集中
在城市五环路的周边,名人墓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北京城西山地段的大量名人墓的聚集分布。 北京西部的香山海淀一带,向来是城市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明清以来,西山地区成为帝王妃嫔、皇亲国戚、太监官吏与文人名士的理想墓地。从玉泉山北之金山往西到香山,山脉连绵,名墓错落,多年以来就有“京西多名墓”、“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说法。根据明代《宛署杂记》载,当时葬于此处的就有1位皇帝,4位皇后,21位王爷,2位太子,15位公主。至清代,许多声名显赫的王爷也都葬在西山脚下。这些名人基许多保留下来,如景泰帝陵、醇亲王墓等。民国以后西山地带的名人墓进一步增多,涵盖了政治、文化、艺术等各类名人,如碧云寺孙中山墓、佟麟阁墓等,即使是后来形成的以万安公墓、福田公墓、八宝山国家公墓为代表的名人墓群,同样位于西山的周边地带。可以说,西山地区聚集的名人墓,是北京名人墓的代表。
名人墓特征
名人是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内的知名人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名人墓是名人的安息之所,也是纪念名人、重温历史的场所。当代北京的名人墓不仅对应历史上的各类名人,一些新近产生的名人墓,由于人们记忆和关注的延续性,也成为名人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名人墓的特征,可以从时代与类型两方面入手
1 名人墓的时代特征
依据名人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各阶段名人墓的数量,可将北京的名人墓分为七个时段:唐及以前(公元907年以前)、宋元时期(960>1368)、明(1368>1683)、清(1683>1840)、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现当代(1949左右及以后),各时代的名人墓数量与城市空间分布。
从各时代名人墓的数量构成图可以看出,北京名人墓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以前就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墓保存下来。由于名人墓规模较小而数量较多,分布在城市与关厢各处,因此许多历史名人墓在历代城市的兴衰中得以幸免,留存至今。北京现存最早的名人墓是位于房山区良乡镇的战国名将乐毅墓,现存墓碑为民国时期所立,其后还有西晋的华芳墓、唐代诗人贾岛墓、尚书高行晖墓等。至唐以后,名人墓的数量逐渐增多,由唐代经历宋元、明代至清,北京地区名人墓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名人墓构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清代留存的名人墓数量比重最大,约占名人墓总数的三分之一。近代以来名人基的比重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北京采取了新的丧葬制度,先后在城市周边建成了许多公墓,如万安公墓、福田公墓等,名人墓在公墓内大量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名人墓群。至于名人墓在现代阶段数量的明显回升,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许多革命英雄与烈士这个阶段的名人墓主要以烈士陵园与烈士墓为主。
名人墓作为城市集体记忆的载体,其所能容纳的历史跨度大 内容丰富多样。当前城市集体记忆中对于名人及其陵墓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接近不断加强,清代以后逐渐进入高峰期。从名人的逝世到以名人墓的空间形式进入到城市的集体记忆这一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如新产生的赵丽蓉墓、马季墓等。
在空间分布方面,元代以前的名人墓大多分布在北京的远郊区县这是由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北京城并不处于现在的位置。在建筑形态上,名人墓的规模通常不大,结构简单,很多名人墓历经长期的岁月洗礼,仅有墓碑或宝顶得以留存。元大都建城以后,北京城的位置固定下来,名人墓逐渐产生了向城市近郊区尤其是西山地区聚集的现象,形成了“京西一溜边山府”的格局。这一时期的名人墓规模逐渐增大,等级提高,尤其是明清两朝,在西山地区与昌平地区形成了包括黄陵、王坟在内的众多历史名人墓,规模宏大,形制完整,属于典型的北京传统陵墓形式。近现代的名人墓逐渐显现现代文化的影响,采用中西结合或完全西方墓园风格的名人墓逐渐占据主流,出现了纪念堂、陵园、公墓等形式。这一时期的名人墓分布大多逐渐向城市靠拢,只是其中的烈士墓散布于郊县各处。
2 名人墓的类型特征
依据名人身份不同,可以将名人墓划分为历史名人、政治名人、文艺名人、科技名人、革命烈士与综合名人墓六类,各类型的数量与城市空间分布。
北京不同类型名人墓的数量级差明显,其中历史名人墓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次为革命烈士墓,政治、文艺与科技名人墓的数量较少。作为城市纪念空间的名人墓,主要作为历史名人信息的载体,构成历史发展的坐标。名人墓也通过烈士纪念的形式,将声名不著却具有重要功绩和教育意义的人物引入到城市的集体记忆中来,使当前城市记忆的关注内容向这一领域集中。政治、文艺与科技名人墓产生时代通常较晚,许多名人墓位于公墓中,形成综合性的名人墓群,因而在数量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空间分布上,政治名人墓的分布最为集中,与城市的关系也最为紧密,由于身份地位的因素大多数政治名人墓集中在北京西山上风上水的地段,其中的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甚至位于城市的中心。在建筑形态上,这一类名人墓的建筑规模普遍较大,形态庄重严整,大多数为形制较高的墓园或纪念堂,如孙传芳墓、熊希龄墓等。相反,烈士墓的空间分布最为分散,基本均布在各个区县主要是由于陵墓的选址主要依据烈士牺牲的地点,而北京的革命遗迹遍布各处。烈士墓通常形态比较简单,规模有限大多仅有坟丘与墓碑组成,与一般的坟墓相差不大,在烈士墓聚集之处,往往形成一定规模的烈士陵园。至于文艺与科技名人墓,在规模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空间分布上基本位于西山的周边地段,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而作为名人墓主体的历史名人墓数量最多建筑形态基本涵盖了上述的各种类型,既有规模宏大的陵园,如十三陵、景泰陵等,也有简单的坟墓如伯哈智墓等,在空间分布上分散与集中并存,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同样是西山。
收起
陵墓是出于对亲人、祖先或先贤的纪念而形成的纪念空间形态。如果墓主人具有足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为整个城市乃至国家与国际所认同,那么其陵墓就作为名人墓而与一般的陵墓区别开来。在城市纪念空间的系统中,名人墓以缅怀名人、追忆历史的方式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城市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
北京的陵墓从皇家陵寝到市民墓难以计数,其中具有城市纪念功能的名人墓以其数量众多、形态多样而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
全部展开
陵墓是出于对亲人、祖先或先贤的纪念而形成的纪念空间形态。如果墓主人具有足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为整个城市乃至国家与国际所认同,那么其陵墓就作为名人墓而与一般的陵墓区别开来。在城市纪念空间的系统中,名人墓以缅怀名人、追忆历史的方式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城市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
北京的陵墓从皇家陵寝到市民墓难以计数,其中具有城市纪念功能的名人墓以其数量众多、形态多样而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根据目前已经出名人墓大多规模有限,位置分散虽然有部分纳入到文保范畴,但许多名人墓状态堪忧,环境混乱,在城市空间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根据现状情况的不同,北京名人墓可以划分为作为专门纪念场所的名人墓、各类单位内部的名人墓以及独立的名人墓。
作为专门纪念场所的名人墓是名人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空间形态最为丰富的一类。这类名人墓数量不多,通常为独立的部门,配备管理人员,维护较好,前来悼念的人也较多,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建筑形态的名人墓,专门用于国家领袖、民族英雄等伟人的纪念,空间表现为墓堂一体、墓祠一体,以墓作为空间的中心,集陵墓与陈列功能与一处如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袁崇焕祠墓等,二是园林形态的名人墓,通常是众多名人墓聚集而成的墓群其空间表现为墓园一体,如福田公墓、八宝山公墓名人墓群、明十三陵、各地的烈士陵园等。
位于各类单位内部的名人墓通常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由于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包容围合而成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位于公园内的名人墓数量较多,如孙传芳墓、梁启超墓等,通常作为公园的一部分,与其他景观共同构成公园的游览流线,形制完整,环境优美。由于公园管理部的妥善维护和公园内部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提升了名人墓的影响与作用,常常是观者不断游人如织。二是位于学校、机关等单位内的名人墓,如利玛窦墓等,这种环境中的名人墓通常维护较好,成为大院的内部景观,但空间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空间的联系相对弱化,影响纪念功能的发挥,三是位于社区内的名人墓,如齐白石墓等,虽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往往知名度不足,环境较差。
独立的名人墓是名人墓中最为普遍的形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处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名人墓,由于位置的优势,通常修建维护的较好,悼念瞻仰的人较多,如丰台区西道口的赵登禹将军墓,面向城市干道具有良好的公共性与可达性,二是位于郊野的名人墓,数量众多,尤其是城市郊区的名人墓,大多属于此类,如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刘半农墓等,由于位置偏僻,大多不为人知,缺乏必要的维护管理,很少有前来纪念的游人。
名人墓分布
从北京名人墓空间分布图中,可以发现北京名人墓的分布具有分散与集中两种趋势
1 分散布局
北京名人墓的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离心分散式布局。在城市各区县中,旧城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的名人墓数量稀少,总共少于10处并且大多是祠墓结合、墓堂结合的形式如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等。在旧城以外,名人墓主要分散在五环路以外的广大区域,呈现离心形态。在城市郊区的各区县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墓分布,而且空间位置均匀散布,其中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是海淀与石景山区,各区县的名人墓数量差距不大。
这种情况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文化与历史根源。首先,中国传统的生死观认为,生死之间为阴阳两界,墓即是所谓的“阴宅”,应当远离日常生活起居之处,因而绝大多数的坟墓散布在城市周边的广大地区,名人墓亦然。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具有一定地位的名人为了寻找合适的墓地建造“阴宅”,墓址往往距离京城相当远的距离,这与西方国家的陵墓位于教堂附近与城市紧密结合的情况截然不同。其次从北京的历史发展来看元代以前的北京城困朝代的更替不断变化地理位置 因而早期名人墓的分布也相应跟随城市变化在现今北京城的周边变换移动。近代以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北京周边地区先后成为挺进军驻地,平西、平北等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为了纪念在北京周边的广大地区的革命与战斗中牺牲的众多革命烈士,先后在烈士牺牲地建立了大量的烈士墓、烈士陵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名人墓的分散式格局。
2 区域集中
在城市五环路的周边,名人墓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北京城西山地段的大量名人墓的聚集分布。 北京西部的香山海淀一带,向来是城市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明清以来,西山地区成为帝王妃嫔、皇亲国戚、太监官吏与文人名士的理想墓地。从玉泉山北之金山往西到香山,山脉连绵,名墓错落,多年以来就有“京西多名墓”、“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说法。根据明代《宛署杂记》载,当时葬于此处的就有1位皇帝,4位皇后,21位王爷,2位太子,15位公主。至清代,许多声名显赫的王爷也都葬在西山脚下。这些名人基许多保留下来,如景泰帝陵、醇亲王墓等。民国以后西山地带的名人墓进一步增多,涵盖了政治、文化、艺术等各类名人,如碧云寺孙中山墓、佟麟阁墓等,即使是后来形成的以万安公墓、福田公墓、八宝山国家公墓为代表的名人墓群,同样位于西山的周边地带。可以说,西山地区聚集的名人墓,是北京名人墓的代表。
名人墓特征
名人是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内的知名人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名人墓是名人的安息之所,也是纪念名人、重温历史的场所。当代北京的名人墓不仅对应历史上的各类名人,一些新近产生的名人墓,由于人们记忆和关注的延续性,也成为名人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名人墓的特征,可以从时代与类型两方面入手
1 名人墓的时代特征
依据名人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各阶段名人墓的数量,可将北京的名人墓分为七个时段:唐及以前(公元907年以前)、宋元时期(960>1368)、明(1368>1683)、清(1683>1840)、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现当代(1949左右及以后),各时代的名人墓数量与城市空间分布。
从各时代名人墓的数量构成图可以看出,北京名人墓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以前就有一定数量的名人墓保存下来。由于名人墓规模较小而数量较多,分布在城市与关厢各处,因此许多历史名人墓在历代城市的兴衰中得以幸免,留存至今。北京现存最早的名人墓是位于房山区良乡镇的战国名将乐毅墓,现存墓碑为民国时期所立,其后还有西晋的华芳墓、唐代诗人贾岛墓、尚书高行晖墓等。至唐以后,名人墓的数量逐渐增多,由唐代经历宋元、明代至清,北京地区名人墓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名人墓构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清代留存的名人墓数量比重最大,约占名人墓总数的三分之一。近代以来名人基的比重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近代以来北京采取了新的丧葬制度,先后在城市周边建成了许多公墓,如万安公墓、福田公墓等,名人墓在公墓内大量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名人墓群。至于名人墓在现代阶段数量的明显回升,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许多革命英雄与烈士这个阶段的名人墓主要以烈士陵园与烈士墓为主。
名人墓作为城市集体记忆的载体,其所能容纳的历史跨度大 内容丰富多样。当前城市集体记忆中对于名人及其陵墓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接近不断加强,清代以后逐渐进入高峰期。从名人的逝世到以名人墓的空间形式进入到城市的集体记忆这一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如新产生的赵丽蓉墓、马季墓等。
在空间分布方面,元代以前的名人墓大多分布在北京的远郊区县这是由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北京城并不处于现在的位置。在建筑形态上,名人墓的规模通常不大,结构简单,很多名人墓历经长期的岁月洗礼,仅有墓碑或宝顶得以留存。元大都建城以后,北京城的位置固定下来,名人墓逐渐产生了向城市近郊区尤其是西山地区聚集的现象,形成了“京西一溜边山府”的格局。这一时期的名人墓规模逐渐增大,等级提高,尤其是明清两朝,在西山地区与昌平地区形成了包括黄陵、王坟在内的众多历史名人墓,规模宏大,形制完整,属于典型的北京传统陵墓形式。近现代的名人墓逐渐显现现代文化的影响,采用中西结合或完全西方墓园风格的名人墓逐渐占据主流,出现了纪念堂、陵园、公墓等形式。这一时期的名人墓分布大多逐渐向城市靠拢,只是其中的烈士墓散布于郊县各处。
2 名人墓的类型特征
依据名人身份不同,可以将名人墓划分为历史名人、政治名人、文艺名人、科技名人、革命烈士与综合名人墓六类,各类型的数量与城市空间分布。
北京不同类型名人墓的数量级差明显,其中历史名人墓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次为革命烈士墓,政治、文艺与科技名人墓的数量较少。作为城市纪念空间的名人墓,主要作为历史名人信息的载体,构成历史发展的坐标。名人墓也通过烈士纪念的形式,将声名不著却具有重要功绩和教育意义的人物引入到城市的集体记忆中来,使当前城市记忆的关注内容向这一领域集中。政治、文艺与科技名人墓产生时代通常较晚,许多名人墓位于公墓中,形成综合性的名人墓群,因而在数量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空间分布上,政治名人墓的分布最为集中,与城市的关系也最为紧密,由于身份地位的因素大多数政治名人墓集中在北京西山上风上水的地段,其中的毛主席纪念堂、中山堂甚至位于城市的中心。在建筑形态上,这一类名人墓的建筑规模普遍较大,形态庄重严整,大多数为形制较高的墓园或纪念堂,如孙传芳墓、熊希龄墓等。相反,烈士墓的空间分布最为分散,基本均布在各个区县主要是由于陵墓的选址主要依据烈士牺牲的地点,而北京的革命遗迹遍布各处。烈士墓通常形态比较简单,规模有限大多仅有坟丘与墓碑组成,与一般的坟墓相差不大,在烈士墓聚集之处,往往形成一定规模的烈士陵园。至于文艺与科技名人墓,在规模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空间分布上基本位于西山的周边地段,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而作为名人墓主体的历史名人墓数量最多建筑形态基本涵盖了上述的各种类型,既有规模宏大的陵园,如十三陵、景泰陵等,也有简单的坟墓如伯哈智墓等,在空间分布上分散与集中并存,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同样是西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