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4 02:59:52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其实,早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已经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他提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年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那么生态文明在我国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便更加明确地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到了党的十七大,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仍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来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在这次会议上,他特意就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主要工作做了具体的阐发,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至此还没有明确地与其他四项建设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十七大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上做了一些探索,这也成为我们后来相关思想的重要起点.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说明,在描述今后几年的工作任务时,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同等的地位.这一定位在十七大后逐渐变得明确.
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对比他2007年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表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与其他四项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此后,类似的提法一再出现.2008年9月19日,他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08年12月15日,《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当然,用五个建设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非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只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实际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等问题,正是从反面印证了生态文明对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必须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总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如此循环往复,引导社会前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
但是,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更是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早在2003年,胡锦涛就要求全党同志都必须认识到,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更是明确地强调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5年,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为此,他要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2006年,在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
由此可见,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