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26:55
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城镇化率每年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近年来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规模国家

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
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

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城镇化率每年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近年来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广大群众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普遍得到了实惠.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从土地资源看,目前多数城市偏重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张,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再如,长期生活在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在统计上已经被纳入“城镇户口”,但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资源的双重占用,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此外,社会城镇化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城镇化速度,突出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设施短缺、住房紧张、服务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方向,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采取新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资.因此,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通过培育和发展能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多地少,用于推进城镇化的土地资源极为稀缺,这种国情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实现城镇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已到了以培育和发展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阶段.从现在起,应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在全国初步形成若干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打破区域壁垒和行政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无障碍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和区域外相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在培育和发展城市群的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把距离城市群较远、无法受到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地级城市以及腹地较大、人口较多的县级市培育和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强化这些城市的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建设产业园区,不断增强这些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另外,还要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于无法与城市群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关联发展的小城镇,各级政府要给予特殊扶持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权力,给他们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这些小城镇像大中城市一样发展,一样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
第三,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四,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其中,大城市要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区域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的思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边中小城市(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的效应;中小城市(镇)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与大城市实现对接,在区域空间上与大城市形成梯级功能结构,为人口迁徙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此外,为了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能力,还应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应改革土地征占用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在土地交易中的行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界限,并使不同类型的土地交易都按市场规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