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1:48:43
始得西山宴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
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全部展开
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
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