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23:40:41
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

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
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

赵简子放生原文及出处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简子.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门客问简子为什么重赏.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一种恩德.”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他们.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简子说:“你说得对.”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其先祖与秦同姓.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卒于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生年不祥.《史记》云,晋顷公九年(前517年),“赵简子在位……简将合诸俟戍于周.”假如他20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左右,寿70多岁.
赵鞅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鬼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颁布成文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鞅“刑鼎”,子产“刑书”,邓析“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鞅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口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鞅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隼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土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鞅虚心纳谏,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鞅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鞅家臣周会“好直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
军事上,赵鞅奖励军功,以功释奴.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鞅秋联合韩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氏、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冲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鞅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鞅一怒之下, 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氏、中行氏的支持.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范、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鞅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鞅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其次,赵鞅善于利用六卿之间的矛盾,结成反对范、中行氏的统一战线.战争爆发时,整个晋国两大敌对阵营各派的组合,力量对比的变化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赵、韩、魏、智氏之间,四家权卿与晋君之间,特别是赵氏与智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对范氏、中行氏的最后胜利之前,赵鞅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注意争取韩魏智氏,特别是晋君的支持.对智氏的胁迫,他委曲求全,默许有功之臣董安于自杀.当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晋阳时,赵鞅没有公开反叛晋.侯,并设法尽快恢复同晋公室的关系,从而得到国人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势.再次,赵鞅还非常注意改善同别国的关系.哀公四年(前491年),赵氏与范、中行氏战事正酣,楚乘晋内乱,“乃谋北方”.赵鞅被迫妥协,对土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最后,作为晋军统帅,赵鞅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哀公二年(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鞅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衰”.赵鞅攻卫,他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行文子、范昭子奔齐,“赵氏竟有邯郸、柏人”,形成“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的局面.
从哀公六年(前489年)至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赵鞅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哀公六年,赵鞅帅师伐鲜虞.哀公十年春,赵鞅帅师伐齐.哀公十四年春,伐卫.然而,这一进程因赵鞅染疾而中断,“使太子无恤将而围郑”,从此,赵鞅退出晋国的政治舞台,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简子卒,太子无恤代立,是为襄子.”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智瑶),乘机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综观赵鞅生平事迹,可以说他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这是因为赵鞅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鞅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鞅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魏一起灭了“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晋静公二年“灭晋后而三分其地”的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晋自西周初年立国,即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赵鞅、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