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5:58:55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工农革命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工农革命军
   中国工农革命军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
   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根据8月7日汉口紧急会议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决定创建新的军队,建立工农的革命军.但令人遗憾的是《决议案》明文规定:“中国共产党应当组织工农暴动于革命的左派国民党的旗帜下……本党现时不提出组织苏维埃的口号”.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
   而在之前8月7日的汉口紧急会议上,出席会议并由大会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就公然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之后也一再坚持并疾呼:“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而去夺取,这是自欺欺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直到秋收起义的准备阶段,在毛泽东明确“我们应高高地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主张下,设计制作出第一面画有镰刀斧头的红旗——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鲜艳的军旗.终于在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亲自发动、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面红旗第一次打出来了.在这面鲜艳的旗帜下,汇集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奋起战斗,向长沙进攻,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进攻……
   中国工农革命军主要编制有:
   毛泽东等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武装组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
   潘忠汝、戴克敏、吴光浩等领导黄(安)麻(城)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久改称工农革命军第7军);
   南昌起义部队第24师在董朗、颜昌颐等带领下进至海丰、陆丰地区与海陆丰起义组成的农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师;
   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领导湘南起义,以南昌起义军保留下来的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师,以宜章、耒阳、郴县等地农军组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
   毛泽东、朱德所率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
   叶镛、袁裕(袁国平)率广州起义军余部向海陆丰地区转进时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
   陈卫东领导的湖北黄冈回龙山地区农民起义武装称工农革命军第6军;
   唐澍、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清涧、渭华起义武装组成西北工农革命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八路军
   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馀人;至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改名後,除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命令称第十八集团军外,传统习惯上一律称八路军.
   新四军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同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活动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民抗日武装.简称抗联.
   1935年驻华日军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停止内战,成立国防政府,组织抗日联军,一致抗日.当时,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策略精神,在东北各地已相继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等六个军.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党员杨靖宇等人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反日联合军、东北抗日同盟军以及各反日游击队,一律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实行统一建制.至1937年,抗联队伍发展到4.5万人,先后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游击区,控制了东北一半以上的地区,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来历
   1945年8月10日傍晚,电讯传来日本乞降的消息,当晚重庆、延安等地马上沸腾起来,次日许多报纸不约而同地在头版刊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
   8月11日当天,蒋介石一面下令要日伪军就地“维持秩序”,一面催促嫡系部队抢夺胜利果实,并命令第十八集团军“驻防待命”不得收缴敌伪枪械.毛泽东则在窑洞中一昼夜连续起草了十几道命令和党内通告,说明形势已是“日寇投降,内战临近”.考虑到要“另起炉灶”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并开战,于是在8月11日毛泽东起草的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公开下达的命令中,就首次出现了“解放军”这一正式称呼.
   直至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停战和整军协议都成废纸.随着恢复和谈的希望不存、自卫战争全面展开和彻底战胜国民党军的可能性增大,解放区军队从1946年秋冬起又陆续改用“解放军”之称.1947年3月国民党驱逐了共产党谈判代表并攻占延安,国共最后决裂.3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在对外发布命令时便正式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名义.改换称号的政治意义,便是向全国表明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并解放全中国.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称号的曲折变化,可以看出人民军队在始终遵循远大奋斗目标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在对外名义上有着高度的灵活性、革命原则性与策略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