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固统治吗?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谜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8:29:51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固统治吗?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谜了.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固统治吗?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谜了.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固统治吗?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谜了.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难道就仅仅是历史所说的那样吗?巩固统治吗?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谜了.
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但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定下了阳儒阴法的调子.所以,我认为焚书坑儒造就了中国的大一统.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秦始皇坑儒就坑对了,我只是想要说他统一思想的方向是对的,并且.具体方法可以更好一些,但在一个人命不如草芥的时代,没有比直接肉体消灭更干净利落的方法了.另外,我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定要从它产生的历史效果上去评价,这样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几千年中,儒法两派争论不已,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免不了要谈到他们.
  1973年,毛泽东在诗中谈论到了他们.
  这就是《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老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毛泽东不赞同这个观点.对秦始皇历来遭受非议的“焚书坑儒”之事,毛泽东也多有辩护.这些,他都写进了诗中.
  毛泽东为什么反感孔夫子?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毛泽东的义愤,除五四以来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毛泽东为什么喜欢秦始皇?
  诗里说得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篇《封建论》,称赞秦始皇的这个改革.
  从根源上讲,秦始皇的形象,则是那些儒生们弄坏的.原因是他发动过“焚书”和“坑儒”的事件.这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正是儒生们的言论,让秦始皇成了“暴君”的典型.
  对此,毛泽东认为是件值得“商量”的事情.怎样商量,诗里没有说.想其理由,不外一些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政府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中国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官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泽东如是说.
  毛泽东是革命家,是强调厚今薄古、创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倾向法家一些.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经常说些批判儒家的话,或许同他着意要“除旧布新”的现实考虑有关.他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
  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时候,毛泽东已经80岁了.
  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一位现代政治家的最后一首诗,竟是评价老去千年却遗风百代的两位历史人物.
  千秋一阕,刻写历史,字字思索.
  千年一叹,厚今薄古,声声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