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5:10:40
“受戒”的含义“受戒”的含义“受戒”的含义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

“受戒”的含义
“受戒”的含义

“受戒”的含义
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二)受戒(a1—Ihram)
伊斯兰教朝觐仪式之一.为阿拉伯语“伊哈拉姆”的意译.伊斯兰教法规定,世界各地穆斯林朝觐者在进入圣地麦加前,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受戒,亦称“戒关”.实系朝觐前必做的端正意念,净身素装的准备工作.朝觐者一进入“戒关”必须举意并作大小净,去常服,换戒衣.受戒后礼两拜副功拜,即进入麦加禁寺朝觐.戒衣为两幅未缝制的白布(亦称“朝觐服”,妇女仍着素服),一幅称伊扎尔(Izar)围在腰间,一幅称布尔代(Burdah)披在肩上,缠头赤足.受戒后必须严守禁戒事项:戒修饰,戒房事,戒争论,戒流血,戒狩猎,戒杀生,戒伤“禁地”草木等.朝觐者还要不断高声诵念“应召词”:“我应召而来,主啊!我应您召唤而来.我应召而来,您是独一的主宰.我应召而来,您是独一的主宰.我应召而来,赞颂、恩慈和权力确属于您,您是独一的主宰”.历史上,受戒地点教法规定有五:东以匝提·尔勒格(Dhiti‘Irq)为伊拉克等地区朝觐者受戒之地,北以盖勒乃·麦纳则勒(Qarnaal-Manizal)为内志等地区朝觐者受戒之地,西以朱哈法(al-Juhfah)为叙利亚等地区朝觐者受戒之地,南以叶兰兰(Yalamlam)为也门等地区朝觐者受戒之地,中以祖勒·侯莱法(Dhual-Hulayfah)为麦地那等地区朝觐者受戒之地.现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较远地区的朝觐者,只要能受戒抵达麦加即可,受戒地点不限.伊斯兰教法学家认为,受戒开始即标志着朝觐者应召奔向真主,万众一心履行朝觐的各项功课.

给和尚头上点戒疤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

全部展开

给和尚头上点戒疤
关于戒疤,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