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0:44:44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一一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 本我〈Id〉是精神结构中直接与人的生物机体相联系的部分,“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一一因此首先就是来自躯体组织H.H.的本能"(弗洛伊德语).从本我的心理内容看,它包含了个体的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望和攻击(aggression)欲望.从作用来看,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因为本我从生物本能中?取能量,然后推动机体活动.从活动方式看,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知道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以本我为主.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挫折.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学习、成长的最初契机.自我和超我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逐渐在以后发展出来的.本我在性质上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与本我不是同义语.无意识中还有其它心理成分.超自我 超自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在儿童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追求快乐的某些冲动,在父母的权威要求下,他不得不同化父母所代表的社住准则,最终就把父母的外在权威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权威.在开始自时候,父母通过命令、威胁、惩罚等方式把道德要求从外部强加告儿童,到后来,父亲的形象被内化为超自我,成为孩子自己的批同力量.超自我形成以后,它便代替父母的外在监督而对孩子的思嚣和行为进行内在的自我监督.即使父母不在,儿童也能从内部判昕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超自我包括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在儿童看联父母以为完美的人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儿童心目中的完人.自我理想来自儿童从父母处获得奖赏的经验,儿童的某些行为得到父茸的认可和赞赏,这种经验内化后就构成了自我理想.良心则是儿童受惩罚经验的结果.通过受罚,儿童懂得了什么是不道德的,这些经验内化而为良心.超自我的突出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任何与自我理想和良心相背离相冲突的经验都不被超自我所薛忍.它是苛责的,吹毛求疵的,也是蛮不讲理的.超自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自我 自我(Ego)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我虽然庭一切欲望之源,但却无能力自己满足其欲望.因为本我按“初级过程"活动.所谓初级过程是通过幻觉(能满足欲望的事物的心理意象)来降低需要的紧张度的,因而它不能实际地满足欲望.于是,需要另一种精神机构来完成这一任务,自我就是人格结构中执行这一功能的机构.自我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它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感知外部世界的存在,反映外部世界的事件、特点、要求.此外,它也感受产生于心灵内部的刺激,即反映本我和超自我的要求.这样一来,自我便是集多重任务于一身的一个执行机构.弗洛伊德曾形象地把自我比喻为一个要事奉三位主人的仆人.一方面,自我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它要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己的处境,寻找适合的满足本我欲望的对象、途径和方式.在它进行这些工作时,它又受到超自我的严格的监督,“超自我丝毫不体谅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为它的行为制定了若干明确的准则,如果自我不服从这些准则,面自我就用强烈的自卑感和内疚感来处罚自我'.自我周旋于三个主人之间,它只能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即,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斟酌利害关系,以最现实可行的方式行事,必要时,推迟本我欲望的满足,或者以其它经过变形、化装的方式〈通过自我防御机制的工作〉满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