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哪些(包括气候、污染、退耕还林)最好是气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7:58:01
关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哪些(包括气候、污染、退耕还林)最好是气候
关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哪些(包括气候、污染、退耕还林)
最好是气候
关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有哪些(包括气候、污染、退耕还林)最好是气候
不太乐观
1、前 言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 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 000余种.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 331hm2,总产量24.55万t.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 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 868元,比上年增长2.5%.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 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 主要机遇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 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环境政策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三峡库区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初步测算库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间投资达244亿元,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变水污染状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1.4 三峡工程将大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在整体上对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为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设还直接为库区发展各类市场,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2 面临的环境压力
(1)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三峡水库淹没、人口增长将对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三峡库区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近几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任务紧迫.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环保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日益突出.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岸边随意排放,处理率低.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双重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急剧上升.
(3)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亟待加强治理.2000年三峡库区废水排放量为11亿t,长江干、支流水体污染日趋加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乱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植被减少.200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58万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进入新世纪,三峡库区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峡工程进入攻坚阶段,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2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1 推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涉及农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万人,淹没耕地1.68万hm2、园地0.72万hm2.农村移民采取了种植业安置为主,结合养殖、二、三产业安置、养老金安置和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促进库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
4.1.1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移民安置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环境保护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结合,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0.053~0.67hm2稳产高产农田,0.02~0.033hm2经果林,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小于25°的16万hm2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措施,使农田生态改善,逐步实现库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4.1.2 科学施用化肥,采用绿色肥料,发展生物农药2000年,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施用总量15.37万t,农药折纯使用量为765.7t.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成为长江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结构,鼓励综合使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菌肥料、叶面肥料等绿色肥料;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工厂化无土裁培车间,推广无公害综合性农作物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压低害虫基数、保护害虫天敌和科学施用农药的综合技术,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法规、标准,保证农药使用的环境完全.
4.1.3 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农村移民规划二、三产业项目768个,安置移民7.86万人.为了使库区乡镇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强化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整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又无力治理的小型落后生产点和企业应依法取缔或责令关闭.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并延伸生态农业;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体上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护区和三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为预防和整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证.
4.1.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农业出现良好势头.2000年以来,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继续开展了地下地膜截水墙试验、坡耕地粮经复合垄作模式构建试验、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试验、陡坡地生物篱农业技术模式构建试验,优良作物、蔬菜、经济果木、药材及引种试验等;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开展了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坡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库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研究.这些成果应大力推广,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发展.
4.2 结合城市和县城迁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座城市、11座县城.淹没线以下城集镇49.88万人,其中城市和县城迁移线下总人口达39.55万人.库区应结合城镇迁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统一规划,使城市(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库区进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区环境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新老城区应进行统一环境规划.要保证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这些规划相互协调、同步实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供水水源.要编制完善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保护;提倡城市节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化,防治大气污染.到2010年,库区城市和县城气化率将达到85%,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城镇要按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落实迁建区的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居民区绿化、工业区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护岸林带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扬尘.
(4)加强环境噪声防治.对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厂企业,在迁建时应增强其隔音减噪能力,对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进行消音和减噪处理.城镇迁建中要改善道路条件,改善车辆运行状况,控制交通噪3声污染.
(5)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三峡地区历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体废物较多,应结合库底清理和城市迁建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3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三峡自然生态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强支流的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库区生态环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为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拟定建设宜昌市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已建立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开展了龙门河地区气象、物种多样性、固定样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1995~2000年,相继进行了优质果树、观赏花卉、资源植物的引种繁殖示范试验.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达到47种.此外,在巫山地段进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可满足保存该物种需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保存了库区31个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制止捕杀或采挖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力争在三峡库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范工程.已建成的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已起到良好生态示范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试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库区因森林乱砍滥伐的坡地,迁建施工,矿山、建材资源开发采掘废弃的土地,应结合区域环境与发展规划、移民迁建安置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改土造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以发展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态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
4.4 综合防治库区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库区水环境安全,必须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所规划的总目标是:
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为实现这项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以下措施和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影响区所有城市和县城所在镇、上游区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和规模.为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配套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
(2)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为确保库区的水质安全,有关城市、建制镇必须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库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开处理.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面达标,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入库泥沙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应综合利用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河流通航3 000km,各类运输船舶9 000余艘,年产生垃圾4.2万t,生活污水约1 500万t,含油废水100万t.特别是200艘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为保护库区水环境,要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辅助设施,实施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船舶洗舱基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