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战争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8:25:39
世界近代战争史世界近代战争史世界近代战争史近代时期战争综述中国近代(1840年至1919年),是中国人民武力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世界近代战争史
世界近代战争史

世界近代战争史
近代时期战争综述

中国近代(1840年至1919年),是中国人民武力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反侵略战争,主要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此外还有新疆、台湾、东北、西藏等地军民抗击列强入侵的战争.反压迫战争,主要有太平天国战争、捻军、天地会起义战争等农民革命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战争等.战争面貌发生剧烈变化:由装备冷兵器及有烟火药兵器、单一营制的封建军队,发展为装备无烟火药兵器、诸兵种合同编组的近代西方式军队;由相当保守的旧式作战方式,发展为较先进的新式作战方式;并带动了军事工业的兴起,对中国战争理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中国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正处于实行炮舰政策、向世界各地侵略扩张的时期.1840年,英国首先发动了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参见鸦片战争),由于清王朝在战略部署上重内轻外,加以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骄妄无知和盲目轻敌,以致对外敌入侵毫无抗御准备,是战是和迟疑不决.英军集中兵力先转攻沿海各地,继而侵入长江,兵锋直抵江宁(今南京).广大爱国军民虽然进行丁英勇的战斗,但最终仍然战败.1842年清廷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进一步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清军采取“聚集精兵全力攻剿”,各地团练“分段兜剿”和“解散胁从”分化瓦解同时并用的战略方针,围攻太平军.太平军则采取“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的战略方针,打破清军围剿,挥师北上,攻占武昌(参见武汉之战)后,继而乘虚东向,水陆并进,1853年占领江宁(参见江宁之战),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尔后即进行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西征(参见太平军西征),但对近在咫尺、威胁最大的江北、江南清军大营,却未采取任何积极行动.直到清军歼灭了北伐军和上海小刀会起义部队(参见上海小刀会起义)、转移兵力向天京进逼时,方从西征军中调兵回援,击溃了两大营清军,解除了肘腋之患(参见一破江北江南大营).但此时发生了“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分裂,形势急剧恶化,此后,太平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由战略进攻逐渐转为战略防御.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联军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期主要向以广州为中心的沿海进攻,后期则向北方的大沽,天津及北京地区进攻.英法的战略目的是迫使清廷屈服,所以采取武力威慑与外交讹诈相结合的方针;而清廷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支配下,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太平军作战,对英法联军采取“息兵为要”、以和为主的方针.抗击英法联军的清军虽然在数量上居优势,但军队素质与战争准备远逊于敌.战争历时4年,清廷战败,先后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俄国也趁火打劫,乘势迫使清廷签订中俄《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强行夺去.

英法联军进攻沿海清军期间,清军正集中兵力进攻太平军.至1858年,清军攻占镇江、扬州,重建江南、江北两大营,包围天京;西线湘军也攻占了九江,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统治的州县,大部为清军占领,形势严峻.洪秀全为挽回颓势,任用李秀成、陈玉成等青年将领,在浦口、三河两战役中取得胜利(参见三河镇之战),稳定了局势.为打破天京之围,李秀成以“围魏救赵”战术击歼江南大营清军(参见二破江南大营),并乘胜开辟苏南地区.当清军在东线连连失败之际,曾国藩所率湘军在西线包围了重要战略基地安庆(参见安庆之战),控制了长江.清廷鉴于绿营腐败无能,将镇压太平军的任务,完全委之于曾国藩.因太平军主要统帅战略思想有分岐,原定会师武汉、解安庆之围的计划失败.而此时清廷却与英法等侵略军联合进攻太平军.至1862年,安庆、庐州相继被清军攻占,并乘势包围了天京.江浙地区的太平军,在淮军及中英、中法混合组建的“常胜军”、“常捷军”协同进攻下,至1863年,绍兴、杭州、苏州等亦为清军攻占.1864年,清军攻占天京(参见天京之战),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太平军失败后,活动于长江以北、早与太平军有密切联系的捻军,与太平军余部汇合,在赖文光、张宗禹领导下继续进行反清战争(参见捻军起义).为改变以往分散行动、互不统属的局面,两军进行了合并和改编,成为有统一领导的新捻军,并决定“易步为骑”,实施流动作战.曾在鲁山之战、高楼寨之战中大败清军,歼灭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部.清廷遂命曾国藩率湘、淮军进攻捻军.曾国藩接受僧格林沁穷追中伏的失败教训,采取“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战略方针,但毫无成效.清廷又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军务.李采取“扼地兜剿”方略,企图堵剿结合歼灭捻军.捻军为打破围剿,分为东西两部,以便相互支援.但力量分散,又无根据地,得不到补给及休整,1868年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在扬州;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分别被歼灭.

太平军、捻军与清军作战期间,东南、西南、西北各地,先后爆发了各族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其中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有:陈开、张秀眉、杜文秀、李永和等领导的起义及陕甘回民起义军等(参见云南回民起义、黔西南回民起义、李永和、蓝朝鼎起义、陕西回民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由于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及作战指导失当,先后被清军消灭.

1865年,中亚浩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官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强占中国大片领土,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沙皇俄国亦乘机入侵,攻占伊犁地区.清廷决定武力收复新疆时,日本于1874年侵入台湾,从而引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国防经费不足,主张全力加强海防,反对用兵新疆;左宗棠等则认为决不能自去藩篱,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要求首先收复新疆.清廷接受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采取“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广储粮草,杜其窜路,然后相机大举,聚而歼之”的作战步骤,于1876年至1878年,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并乘势加强与沙俄的外交谈判,1881年收复伊犁地区.

1883年,侵入越南的法国军队,向驻屯越南北部的清军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清廷避战求和,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为迫使清廷屈服,获取更大的侵华利益,次年法军又突袭福建马尾清海军基地(参见马尾海战),随后进攻台湾,封锁中国沿海.清廷下令宣战,在作战指导上,确立东南沿海取守势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战略方针.清军先后挫败进攻台湾、镇海的法军后,1885年又于镇南关重创法军(参见镇南关之战),并乘胜克复谅山,扭转了战局.但清廷未能利用此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乘胜而收”,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年为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年初,朝鲜发生内乱.应朝鲜王朝的请求,清军入朝协助作战.日军向正在运送中的清海、陆军发动突袭,挑起战端.日本以海军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陆军在中国直隶(今河北)平原与清军主力决战的战略方针,企图迅速打败清军,压迫清廷屈服.清廷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清陆军主要将领指挥无能,畏敌怯战,很快兵败平壤(参见平壤之战),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日海军随即在黄海向清海军发动进攻,经激战,清海军损失惨重(参见黄海海战),后龟缩于威海港内不出.随后,日陆军攻辽东,先后占领安东、海城、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2月,日军水陆协同攻占威海卫城(参见威海之战),激战半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派李鸿章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并割台湾于日本.战争中,包括台湾在内中国广大爱国军民奋勇斗争,前仆后继,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甲午战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更趋激化.1899年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列强以保护其在华利益为借口,由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入侵中国(参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军一度与义和团在天津、北京等地联合抗击侵略军.北京陷落后,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占领了张家口、娘子关等要地,沙俄更乘机派军十余万分路侵入东北,强占了哈尔滨、吉林、奉天(今沈阳)等地.清廷于1901年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4年,英国趁日、俄两国争夺中国东北地区之际,再次武装入侵西藏,迫使清廷与之签订条约,攫取了更多政治、经济特权.

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使中国亡国危机更为严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清朝统治是中国强国御侮的最大障碍,决心以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为此,在国外积极培训骨干,在国内多方运动会党和新军,连年发动武装起义.几经挫折,坚持不懈.终于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史称辛亥革命.但是不久,民主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恢复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相继发动了讨袁战争(1913年)、护国战争(1915年至1916年)和护法战争(191-7年至1918年).这些战争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未能消灭北洋军阀.中国又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之中.

中国近代战争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和战争理论、战争方式及之军队、兵器的逐渐演变紧密相联的.鸦片战争开始至护法战争结束,共发生较大的作战180多次.由于清王朝闭关锁国和政治腐朽的影响,清军在作战中,尤其是同工业强盛、装备精良、军事思想先进的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作战中,一败再败;即是由于爱国官兵的奋勇杀敌而取得局部胜利,但在战争全局上仍呈败局.人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认真总结战争失败的经验,提出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核心的军事变革思想.太平天国时期作为国家经制之兵的八旗、绿营已腐败无用.曾国藩等鸦片战争后,“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而编练的湘勇、淮勇等非经制兵,逐渐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淮军与绿营的主要区别有三:一是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募选朴实勤劳的青年农民,拒收浮滑取巧的城市游民,并在一定时期后,遣散一部人员,重新招募,以保证兵员素质及部队战斗力.二是改营制不齐、分区定防的地方军体制为营制统、集中驻屯的野战军体制.营为基本战术单位,战斗人员500人(前后编制不一),营下有哨、队两级编制,队配备单兵器,哨由不同兵器的各队组成;每营另配属具有辎重兵及工程兵性质的长夫180人.营以上有统领,统若干营,为战役单位;若干统领总属于统帅,统帅所属为战略单位.三是改兵权分割之制为军权集中之制,统兵将领拥有相对独立的领导权、指挥权以及财务权.此外,还重视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此后,湘、淮军留驻各地的部队,成为国家常备军,简称防军;并将一部八旗及大部绿营的适战人员,按湘、淮军的制度改编,集中训练驻屯,称练军;八旗及绿营残存部队,作为国家经制兵,已名存实亡.为加强海防和以先进兵器装备部队,除由国外购买军舰及各种新式枪炮外,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也开始建立.1861年至1911年,先后建立军工企业40多个,共生产枪支约25万支、火炮4000门、舰船60余艘,成为清军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甲午战争前,防军、练军不少已装备了新式后膛枪炮,各重要海口改建一批新式炮台,并增加一批新式海岸炮.还建立广东、福建、南洋及北洋4支水师.北洋水师是近代世界上有相当规模的海军部队.

清王朝的建军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虽然武器装备有了改进,但军事制度并未改变.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先进装备与落后军制的矛盾,使清廷认识到防军、练军在编制、训练、战术及官兵素质上的严重缺陷,遂对全国军事组织、指挥系统和训练教育等进行全面西化.成立督办军务处领导改革、编练新军.规定各省建立“常备、续备、巡警等军”.常备军有镇、协、标、营、队、排、棚7级,步、炮、马、工四兵种.后又增建辎重兵,发展为每镇官兵12512人、由步、骑、炮、工、辎合同编组的新式陆军.并逐渐实现了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统一,先后建立了陆军部、海军部和军谘府(近似参谋部).为培养军事人才,先后创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讲武堂及各种专业学堂等70多所军事学校,聘请外国军事教官指导军事训练,讲授西方军事学术,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科学,翻译了英、德、日等国各种军事书籍,介绍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

八旗、绿营的作战方式及战术运用守旧落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清代儒将建立的湘军,在战术上进行了一次传统的复归:从建军、治军到用兵作战,基本上效法明将戚继光.虽为复旧,但对墨守陋规的八旗、绿营,则是一次进步的革新.由于湘军装备的火药枪炮射速慢、杀伤力小,不能脱离冷兵器而独立战斗,所以无法改变密集的战斗队形,也无法脱离传统的作战方式.淮军已更新装备为无烟火药后膛枪炮,射速快,火力强度大为提高,并汲取了西方的一些训练方法,所以在沿用湘军作战方式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营的基本战斗队形,通常部署为三个梯队;一梯队开始采用散兵队形,散兵间隔3步;二梯队为密集横队,位于敌军轻火器有效射程之外;三梯队为预备队,控置于敌军炮兵射程之外.淮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已开始脱离了仅依靠肉搏决定战斗胜负的传统战法,强调以火力杀伤敌人、争取胜利.其基本战术是步炮协同作战.进攻时,以炮兵实施火力急袭杀伤、压制敌人,步兵在炮火支援下边射击边前进,俟敌军阵线动摇时再发起冲锋.防御时,炮兵主要用以协助步兵拦击敌攻击部队.通过桥梁、隘路,有时以三梯队交互掩护前进.中法战争时,还出现了以被覆顶盖的战斗掩体为主体,由明槽暗道予以联结、具有堑壕体系性质的防御工事——“地营”,出现了在敌火下实施进迫作业以接敌的“滚草龙法”等.这与传统作战方式已有明显的区别.

新军时期,随着军事制度、训练方法的西化和官兵素质的提高,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进攻时;先进行骑兵侦察,再进行火力侦察,继之以火力急袭,摧毁工事,杀伤敌人及制压敌军炮火,尔后用工兵破坏障碍、开辟通路,最后以步兵发起冲锋.步兵行动则是先以疏开队形接敌,散开队形战斗,当接近冲锋距离时,梯次跃进.防御时,步兵以随身携带的锹镐挖掘掩体、交通壕,构成有一定纵深的数道堑壕,阵地前布置地雷、铁丝网等障碍场,步兵依托工事战斗,炮兵进行拦阻射击,预备队用以反冲锋,尔后相机转为反攻.这时,虽然还存在着盲目照搬西方军制及战术等缺点,但就总体而言,清廷军队的近代化建设已初见成效.
外国战争列表
近代时期
A 阿布基尔海战 阿达河战役 阿富汗抗英战争 阿夫利亚尔-阿拉贾战役 阿索斯海战
阿亚库巧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土战争
B 巴尔干战争 巴黎公社起义 巴黎战役 包岑战役 北美独立战争 波尔塔瓦战役
博罗迪诺战役
C
D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德累斯顿战役 德意志解放战争 对马海战 多米尼加海战
E 俄国十七世纪初的农民战争 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 俄瑞北方战争 俄土战争
F 法西战争 法越战争 奉天战役
G 戈格兰海战 葛底斯堡战役
H 汉科角海战 汉普顿海战 滑铁卢战役 霍恩林登战役
J
K 卡古尔河战役 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 克拉斯内战役 克拉翁讷战役 克里木战争 刻赤海战
库讷斯多夫战役
L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拉辛农民起义 莱比锡战役 勒姆尼克河战役 萨海战 列斯纳亚战役
罗克鲁瓦战役 罗斯巴赫战役 旅顺战役 洛斯托夫特海战
M 马尔普拉凯战役 马伦哥战役 美国南北战争 美墨战争 美西战争
N 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 拿破仑对意大利的远征 拿破仑战争 纳尔瓦战役 纳瓦里诺海战
诺维战役
O
P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普加乔夫起义 普鲁士—埃劳战役
Q 七年战争 切什梅海战
R 热马普战役 日俄战争
S 沙姆霍尔战役 萨尔吉尔河战役 萨拉托加战役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色当战役
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战役 斯洛博齐亚战役 苏沃洛夫对瑞士的远征
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
T 特拉法加海战 特雷比亚河战役 特塞尔海战
W 瓦尔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 维堡海战 维堡战役 维也纳战役 乌尔姆战役
乌沙科夫对地中海远征
X 西摩战争 锡诺普海战
Y 耶拿—奥厄斯泰特战役 伊兹梅尔战役 因克尔曼战役 印度民族起义 英布战争 英国内战
英荷战争 英迈战争 英美战争 英缅战争 英西战争

40 美国独立战争
41 俄土战争
42 法国革命战争
43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44 拿破仑战争
45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46 博罗季诺会战
47 第二次美英战争
48 希腊独立战争
49 英缅战争
50 爪哇人民起义
51 英国阿富汗战争
52 祖鲁战争
53 美墨...

全部展开

40 美国独立战争
41 俄土战争
42 法国革命战争
43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44 拿破仑战争
45 奥斯特利茨三皇会战
46 博罗季诺会战
47 第二次美英战争
48 希腊独立战争
49 英缅战争
50 爪哇人民起义
51 英国阿富汗战争
52 祖鲁战争
53 美墨战争
54 意大利独立战争
55 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
56 克里米亚战争
57 印度民族大起义
58 法越战争
59 美国内战
60 普奥战争
61 奥意战争
62 古巴30年解放战争
63 普法战争
64 巴黎公社起义
65 英埃战争
66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67 菲律宾独立战争
68 美西战争
69 英布战争
70 日俄战争
71 意土战争
72 巴尔干战争
73 第一次世界大战
74 凡尔登之战
75 日德兰海战
76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77 俄波战争
78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79 西班牙内战
80 日本侵华战争
81 第二次世界大战
82 德国闪击西欧
83 日本奇袭珍珠港
84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85 诺曼底登陆战
86 莱特湾大海战
87 印支人民抗法战争
88 中东战争
89 朝鲜战争
90 古巴革命战争
91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战争
93 印巴战争
94 越南统一战争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
96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97 两伊战争
98 英阿马岛战争
99 海湾战争
100 前南斯拉夫内战

收起

http://www.unitedcn.com/02WGZZ/02JINDAI/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 英国大革命 中国开始于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苏联内战(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1918年到1922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战争 ( 第二次国内革命革命战争 )
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

全部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苏联内战(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1918年到1922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战争 ( 第二次国内革命革命战争 )
1927年8月1日—1937年7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
解放战争
1946年6月—1950年10月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0月17日到1949年1月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到1949年(具体停战时间各国不一样)
朝鲜战争(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29日到11月6日
越南战争:有多种解释(包括:法国的越南战争、美国的越南战争、越南内战、中国的越南战争),最著名的是美国的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1945年~1979年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
1965年8月到9月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到6月10日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21日到12月17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6日到10月24日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1989年
两伊战争 (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
1980年9月22日到1988年8月20日
马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4日到9月15日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
美军袭击利比亚 两次
①1986年3月24日到1986年3月25日
②1986年4月14日到1986年4月15日
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
1989年--1990年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到2月28日
第一次车臣战争
1994年12月11日到1996年6月28日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到6月10日
第二次车臣战争
1999年8月7日到2001年1月22日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美国入侵阿富汗)
2001年10月7日至今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
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
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
2008年8月8日到8月13日
利比亚战争
2011年3月19日至今
比较大的应该就这些了。还有许多民族解放战争和比较小的武装冲突没算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100年间全世界发生了 373次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
20世纪前45年,共发生各类武装冲突与战争69次。按地区分:亚洲26次,欧洲31次,非洲7次,拉美5次;按类型分:民族解放战争28次,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和侵略战争25次,国内武装冲突引发的战争11次,领土、民族争端引发的战争5次。
冷战期间和冷战后武装冲突与战争更多。
据统计,1990年世界共有各种规模的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32起,其中新发生6起;1991年共有28起,其中新发生7 起;1992年共有30起,其中新发生12起;1993年共有32起,其中新发生13起;1994年共有38起,其中新发生15起;1995年共有46 起,其中新发生11 起;1996年共有30起,其中新发生6起;1997年共有38起,其中新发生8起;1998 年共有38起,其中新发生14 起;1999年共有40起,其中新发生9起;2000年共有4 5起,其中新发生21起。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中,共有各种规模的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达397场次已赞同85| 评论(1)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