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火星与木星之间为甚么存在小行星?(求救)可以假设,一定要科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6:36:05
请问火星与木星之间为甚么存在小行星?(求救)可以假设,一定要科学!
请问火星与木星之间为甚么存在小行星?(求救)
可以假设,一定要科学!
请问火星与木星之间为甚么存在小行星?(求救)可以假设,一定要科学!
因为理论计算,那里应该有一个大行星,于是大家找啊找,就找到了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很可能是大行星爆炸的碎片形成的.
--------------------------------------------------
在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波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4)/10=1.6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波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了间断.
当时认识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按照定则的思路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定则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对比如下:
定则给出的数据各行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天文单位)
水星0.40.387
金星0.70.723
地球1.01.000
火星1.61.524
?2.8
木星5.25.203
土星10.09.554
定则算出来的那些数据与行星距离十分相似,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补上,波得为此向其他天文学家呼吁,希望共同组织起来寻找这颗“丢失”了的行星.
一些热心的天文学家便开始搜索“丢失”的行星,好几年过去了,毫无结果.正当大家有点灰心准备放弃这种漫无边际的搜寻工作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地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令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和提丢斯-波得定则算出的结果(192+4)/10=19.6竟然符合得好级了.这一下子,定则的地位陡然高涨,几乎所有的人对它都笃信无疑,而且完全相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只是方法不得当,所以才一直没有找到它.
可是很快十多年又过去了,这颗“丢失”的大行星依然杳无音信.
直到1801年初,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出,那里的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因此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拚命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大行星,并被命名为“谷神星”.
接着谷神星的直径被测定出来,是700多公里,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年即
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基本一致,接着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的小行星总数竟达50万颗之多,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内,即所谓的“小行星带”,其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50万颗小行星?当时便有人猜测是不是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
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这两次发现对于提丢斯——波得定则来说都是挫折,比较它们的定则数值与实际距离如下:
定则数值与太阳的实际距离
海王星(384+4)/10=38.830.2
冥王星(768+4)/10=77.239.6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虽然对小行星的研究不过20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在小行星带中,已确认并命名编号的小行星就有3000多颗,实际存在的小行星数量还要多得多.这些小行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如同一条河流横亘在火星之外.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是直径933千米的谷神星.谷神星的个头儿大约是月球的1/5.绝大多数小行星因为体积非常小,向心自有引力不够大,形成不了规则的球形,结果就长成了“土豆”“茄子”等等的奇怪形状.
小行星不仅仅分布在小行星带中.前文提到,还有些十分靠近地球的小行星NEOS.还有,在冥王星之外,距离太阳30~100个天文单位,即45~150亿千米的地方的柯伊伯带,是彗星和小行星的”巢穴”,大约隐藏有1亿~100亿颗彗星和7万颗以上的小行星.估计这些行星物质是由数十亿年前围绕着刚刚形成太阳旋转物质的外层部分组成的.柯伊伯带中的天体温度很低,运动缓慢,且非常暗淡,因此很难被天文望远镜所发现.
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和1978年发现的冥王星卫星卡戌,都位于柯伊伯带中.直到1992年,它们仍是该区域中仅有的已知天体.此后,天文学家利用大型望远镜在柯伊伯带中又发现了500多个天体.其中一颗暂定编号为2000EB173的小行星,直径约为600千米,仅次于位居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的谷神星.2000EB173距太阳43~56亿千米,绕日公转周期为240年,这说明柯伊伯带中藏有体积较大的天体.果然,在2004年3月,科学家们正式宣布了赛丹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