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7:23:37
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此,我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际,就谈以下三点认识: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状态.然而,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也促使了我们党对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主观的意识形态以客观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转移,把全面清晰地把握客观世界作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记录了我们党在发展中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历史足迹,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认识的又一次伟大飞越: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放弃了工业文明时期的重功利、重物质的粗放主义,描绘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助推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能源紧缺和生态破坏,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仍将始终面临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两大约束.因此,现阶段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做好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自工业文明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通过对资源的获取,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人类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人类将继续以往的发展模式还是重新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给了全世界一份满意的的答卷.这样的发展思路不仅避免了欧美“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解决了全球十几亿人口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也为其他欠发达国家今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第二、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是落实“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谈以下三点: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合成的统一整体.“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保护提高到了一种文明的高度: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把塑造健康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看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促使了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的环境观、资源观.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促使经济活动以大自然的稳定、和谐为前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将以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为出发点,倡导健康、绿色的生存观念,将节能减排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在“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将致力于消除因为政治矛盾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加重视利益的多元化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人是环境中的动物.数千年来,人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繁衍生息.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将决定着一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如果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在正确把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向自然宣战”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它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将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推动着人类自身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第三、践行生态文明、助推科学发展 近年来,滨州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市委市府关于打造“系统九州”,延伸十大产业链等政策的部署下,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带的沿海城市,滨州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位置.保护好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地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六个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我市节能环保工作中做出新成绩、实现新突破.一、提高认识水平,转变发展思路. 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观念.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四思而后干”.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兼顾,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和集约发展.二、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 依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计划末万元GDP能耗应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应降低20%,COD排放量应降低18%.要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做好节能减排:一是要深入开展节能评估审核工作.依据我市制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两个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注重结合地域特点,着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三是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做好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等十个项目工程,加大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用、民用等领域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的监管力度.四是要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计划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制定实施方案,倒排工期,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市COD减排工程已达52个,预计全年减排COD 3.52万吨;全市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已达45个,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减排能力为4.32万吨.三、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一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断提高滨州的环境竞争力.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努力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设备制造业的自主制造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同时要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餐饮等行业的污染,鼓励环保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让每一个民众在享受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都能感受一份城市中的碧海蓝天.二是要注意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倡导农民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沼气等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同时要积极依照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要求,加强对农业、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排查力度,妥善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维护好农村的生态稳定.三是要进一步推动鲁北平原及干道,生产区、住宅区的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滨州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保护.四是要做好海岸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治理污染源、引灌黄河水、人工修筑沿海防潮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人工营造柽柳林、种植复壮芦苇等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确保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鸟类的繁衍生息和迁徙越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四、倡导环保理念,实现全民参与 一是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积极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观,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二是尊重、支持民众对节能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方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监督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督对象、标准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大力拓展群众监督管理渠道,做好群众环保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机制.把群众的建议真正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效果.三是要让每一个市民都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身在滨州不是客,节能环保需躬行.每一个滨州市的居民都应当从我做起、身体力行:改变一些陋习、培养一些新规;增添一份节制、减少一些放纵.滨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