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3:52:50
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我在网上帮你查阅了很多,然后东拼西凑了一下,总共7条(这里面不包括明到清中期的成就,因为有很多人在那时期对光学作出了贡献,实在难

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我在网上帮你查阅了很多,然后东拼西凑了一下,总共7条(这里面不包括明到清中期的成就,因为有很多人在那时期对光学作出了贡献,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如果你感兴趣,请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搜索,呵呵
  1.有一种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峟坐》)或许是加水后重心发生变化造成的,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时期尖底陶罐的发展.并已发明了聚集日制作出青铜镜,凹面镜阳燧被普遍用于取火.《淮南子》中初步探讨了阳燧焦点问题.在汉代,人们已知道平面镜的组合.晋代郭象在《〈庄子〉注》中说:“鉴以鉴影,而鉴亦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淮南万毕术》中有潜望装置的记载
  2.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8)和他的弟子们是这个时期研究物理知识成就最大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作《墨经》记述了许多物理知识.尤其在光学方面,连续记述了影的生成的道理;光线与影的关系;光直线行进实验;光反射特性;从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关系而确定影的大小;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凹面镜的反射现象;凸面镜的反射现象.这是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一篇难得的几何光学著作.(见《墨经》)
  3.汉代开始,中国就有“透光镜”.当一束光线射到这种金属镜的镜面时,经过反射,镜背面的花纹能清楚地映现在屏上,于是古代人就称它为“透光镜”.不能穿过不透明物质的光线,似乎能“透过”金属铜,把镜背面花纹反映出来,这种奥妙引起了历代人的注意.现代日本和西欧各国分别称它为“魔镜”、“不等曲率镜”.
  4.对虹、色散现象的记述和实验是这时期光学上的又一成就.汉代蔡邕在《月令·章句》中描述虹的形成条件:“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阴也不见,见輙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唐初孔颖达在《〈礼记〉注疏》中写道:“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8世纪中期,唐代张志和在《玄真子》一书中写道:“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人造虹的简单实验.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描写了五种云母,向日举之,可以看见各种色光.他以各种颜色的多寡把云母分类.
  5.张衡对月光及月食现象作了正确的解释,在《灵宪》中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
  6.沈括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在《梦溪笔谈》卷七中有:“月本无光,犹银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他曾实地观察并解释雨虹.但他对光学的最重要贡献还在于他研究了各种镜子并作了理论的探讨.
  7.宋末元初的赵友钦在其所著《革象新书》中描述了一个有关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其规模和方法有很高的科学性.
  关于色散知识在这时期有了发展.许多典籍记载了晶体的色散现象.如杜季扬《云林石谱》卷上中描述石英“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其质六棱.或大如枣栗,则光采微芒;间有小如樱珠,五色粲然可喜”.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对露滴分光现象作了细致的叙述:“凡雨初霁或露之未晞,其余点缀于草木树叶之末,欲坠不坠,则皆聚为圆点,光莹可喜.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