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是名词解释,不要发长篇大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4:22:53
人生哲学是名词解释,不要发长篇大论
人生哲学
是名词解释,不要发长篇大论
人生哲学是名词解释,不要发长篇大论
是关于人类生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对人生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
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
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
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
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
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
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
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
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
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
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
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
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
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
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
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
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
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
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
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名词解释? 外语? 如翻英是 Philosophy of life -
Study of life through a logically based investigation/analysis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如万物,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普通大众),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所谓杰出人物、精英),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先知圣人)微乎其微。所以,现代人生哲学对当下人类个体命运做出了如下的科学诊断: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
全部展开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如万物,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普通大众),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所谓杰出人物、精英),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先知圣人)微乎其微。所以,现代人生哲学对当下人类个体命运做出了如下的科学诊断: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
现代人生哲学否定、扬弃了世人皆知的俄狄浦斯解答的谜底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将谜面和谜底进行语言学的置换和颠倒,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俄狄浦斯仅仅在动物的层面上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人仅仅为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走路的“动物”而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就是一场与“斯芬克斯”决斗的过程:斯芬克斯牢牢地抓住人天生的两块软肋——“贪婪”或“贪欲”和“懦弱”或“恐惧”,对之施以“诱惑”和“恐吓”。现代人生哲学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现实社会”即“诱惑”和“恐吓”,从而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现代人生哲学力求彻底地实现其最终的理论信念——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庄子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台湾中原大学林治平教授不久前在“省身楼”为南开学子做的“人碰到了人”的学术报告中用通俗的例子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蝌蚪”无法理解“青蛙”的自由,“毛虫”难以理解“蝴蝶”的浪漫。何以然?物,非人也。孟子从仁义的角度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其实,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万物)者,乃人有理性思维,有超越现实而达于理想境界的精神能力也。现代人生哲学“要旨”明确地指出,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关于个体的人如何变“石墨”为“金刚石”的具体操作系统或装置。现实中,我们虽然是漆黑一团的“石墨”,但,我们那独有的异于禽兽万物的理性思维可以让我们眺望到那金光闪闪的“金刚石”的未来的。我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尚是“蝌蚪”、“毛虫”、“石墨”之时,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未来是“青蛙”、“蝴蝶”、“金刚石”。
青年人最大的困惑和迷惘在于没有或失去了方向。没有或失去了人生方向的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神经病、自杀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人生意义的缺失有关。——现代人生哲学尝试为每一个大学生指明人生前进的方向——“金刚石”。现代人生哲学是所有青年人精神疾病的克星。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个体的人要实现从“石墨”到“金刚石”的飞跃,必须完成这样两条路径:第一,社会化——人-从-众;第二,个体化——众-从-人。青年大学生正走在第一条社会化的路径上。在这条路上,“斯芬克斯”时刻蹲守在青年人的面前,一会施以“诱惑”,一会施以“恐吓”。没有认识自己的人,必败倒在她的脚下,被她“吃掉”。那些在现实中失败了的年轻人,莫不如是。相反,那些认识了自己的人,就会在“斯芬克斯”的“诱惑”面前“富贵不能淫”,在“恐吓”面前“威武不能屈”,于是,“斯芬克斯”就会黔驴计穷,败下阵去。正是在与“斯芬克斯”不屈不挠的战斗中,个体的社会化得以完成,同时,他的个体化进程得以顺利展开,这样,最终的自我实现才有了现实的可能。
现代人生哲学建立在科学地揭示的“人生基本矛盾”——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基础上,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它将它之前的所有人生哲学(包括宗教神学)称之为“古典人生哲学”。古典人生哲学处于“空想”的水平上,就如“勾股定理”之“勾三股四弦五”,现代人生哲学则达到了“科学”,一如“勾股定理”之“a²+b²=c²”。在现代人生哲学的光照之下,古典人生哲学亦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古典人生哲学
人在童年,当天真烂漫,纯朴无瑕,童言无忌,无忧无虑,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过分早熟,失却天真;
人在少年,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敢做敢当,而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少年老成,老气横秋;
人在青年,当高瞻远瞩,谦虚谨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而不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心猿意马,鼠目寸光;
人在中年,当知晓天命,责无旁贷,大义凛然,义薄云天,而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怨天尤人,功亏一篑;
人在老年,当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返老还童,返朴归真,而不能利欲熏心,贪得无厌,风烛残年,老牛破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