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紧急)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如:《赤壁赋》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6:48:42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紧急)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如:《赤壁赋》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紧急)
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
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
如:《赤壁赋》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之类的格式)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作品(紧急)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帮忙找一下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要详细的诗文如:《赤壁赋》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只找到几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词作鉴赏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此作情理交融,奔放舒卷,尽情地展示了词人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正如有人所说,诗词固然以”主性情“为主,但是”主议论“的诗词如能做到”带情韵以行“,同样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东坡这首《满庭芳》词的成功便说明了这一点.
称这首词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应当是恰如其分的.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现身说法,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词人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字里行间涌流.
●西江月
苏轼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