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之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8:44:23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之死
死因之谜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殉清”说 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复辟,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惊惧”说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谏阻”说 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文化殉节”说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 ”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诸因素”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