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8:35:56
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编者按: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开展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它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化学、探究活动、教学、认识.
探究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求索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开展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这为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成为他们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评价者.化学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做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景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案例一:在学习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时,学生不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的作用,有的学生设计如下几个实验进行探究:在试管①中倒入双氧水观察现象,此时学生可观察到有少量的气泡,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并不复燃.试管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也不复燃.试管③中加入二氧化锰和双氧水的混合物,可观察到迅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口,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而试管底的二氧化锰却没有减少.因此学生总结出:没有二氧化锰由双氧水产生氧气很慢,而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大大地提高了,二氧化锰本身并没有放出氧气,且质量不变,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只做催化剂.
案例二:在学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时,上课之前,我在讲台上放了一合茉莉花型的空气清新剂,同学们马上闻到了茉莉花的香气,议论纷纷,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香?学生一脸的茫然.接着在投影仪上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现象:几分钟后,小烧杯A中的溶液渐渐变为红色.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提出:是什么使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为红色?学生讨论后认为有三种情况:①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大烧杯上有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③B中物质挥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微粒运动到小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那么请利用桌上的仪器来证明你的猜想吧.学生们争相动手,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明确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案例三: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我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猎人带着一头狗走进一个山洞,走到一半时,狗出现抽搐后,慢慢地死亡.而猎人却没事,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有的说是因为山洞中没有氧气,有的说是因为山洞中有毒气.有的说是山洞中有一种不能使人呼吸的气体,并且要沉在下层,因为狗比人更矮.有的说山洞中有二氧化碳等等.那我又问:如果是没有氧气或是毒气,那人为什么没事?如何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重?有的学生说用称的方法,在托盘天平上放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天平调节平衡后,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天平的指针向哪一方偏转.有的学生说用点燃高度不同的两根蜡烛来证明,往高度不同的点燃的两根蜡烛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哪一根蜡烛先熄灭.有的学生说往一根点燃蜡烛的小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如果蜡烛会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可以向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那就请同学们用桌上的仪器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二、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能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惟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上来,所以探究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的多,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过程可以是课堂实验探究、家庭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过程.
例如,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处理教材时一般把它简单地视为识记性的基本知识,但频频发生的火灾让我们警醒:学生再不能纸上谈兵了.于是我在这节课之前布置学生对火灾情况进行调查:①火灾发生的地点和原因是什么?②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自救与救火?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怎么办?④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学生通过调查考察、资料查阅、上网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多渠道地获得信息,运用比较、筛选、
归纳,以图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表述.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课堂上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实验进行探究:实验①在两个燃烧匙中分别放入红磷和大理石,然后在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②见上图:实验开始时可引导学生对比铜片上的红磷、白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比水中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白磷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最后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作铺垫.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其余两处磷没有燃烧,经过分析、讨论,不难得出物质燃烧的所具有的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时我又问学生:如何让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激动、七嘴八舌、迷茫和怀疑猜想: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向水中的白磷中通入氧气,就可以使磷都燃烧起来.我就依据学生提供的思路进行演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白磷在水中的燃烧,学生平时几乎看不到,只知道水可灭火,却不知可燃物在水中可以燃烧,对学生震动很大.因此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明确了只要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物质都可以燃烧.通过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了失败、反复、焦急、成功和喜悦,体会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以及每一步前进带来的情感的愉悦和智慧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品质.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
营造和谐气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推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唤发出生命活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一位同学平等参与的机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留下充分思维、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不要因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的结果有错误而批评学生,而要先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探究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了《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究《化学到底给人类带来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化学指导人们发现、合成、提纯、应用新药物,一些疑难杂症逐渐被人类所攻克.化学可以指导人类研究和开发新能源,避免能源危机.人类利用化学研究和开发了新型的材料,如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防热瓦、钛合金以及纳米材料等.化学给人类的吃、穿、住、行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好处,所以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化学带来了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形成了臭氧层空洞,发明了炸药带来了战争,所以弊大于利.”其中有一个同学甚至认为:“化学发明了避孕药和避孕套,避免了人口急剧膨胀问题,所以利大于弊.”全班同学哄然大笑,这个同学满脸通红.这时我首先表扬了这个学生具有很强的人口问题意识,然后说:“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同学们最容易想到,而人口问题往往易被大家忽略.但无论在什么问题中,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必须辨证地分析,没有化学的发展和贡献,人类将回到吃生肉,穿树叶的原始社会,也因为人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为了其些人的贪欲,实现霸权主义而发动战争.幸运的是全世界已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总得来说,化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来造福人类.”话一说完,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所以只有营造了和谐的探究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相互尊重和包容,学会了发现自已和他人的长处与存在的不足,学会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生活,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与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第4.5期《化学教学》2004.第3期《中学化学》2004.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