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因,小人重果 字数大概A4纸一张吧 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4:44:21
君子重因,小人重果 字数大概A4纸一张吧 急
君子重因,小人重果
字数大概A4纸一张吧 急
君子重因,小人重果 字数大概A4纸一张吧 急
世界上的事,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因和果互为作用.如何看待因果关系呢?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君子重因,小人重果”.
“君子”就是有作为、有用的正派人物;“小人”就是没有作为、没有本事的或者是不正派的人.当然君子与小人是相对的,而且也在不断变化的,就是在同一时期人也不会一成不变.一个人现在可能是小人,但他经过认真努力、痛改前非,奋发图强,今后可能会变成君子.而现在的君子,如果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就会一步一步失去自己的优势,慢慢地也会变成小人.
为什么说“君子重因”?“因”就是原因.佛经上叫做“缘”,“万事因缘而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每一件事都有一个起因,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做一件事情如果一开始就很慎重,把发展过程控制好,就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否则,结果就很难预料.孔子所说的“重因”,就是重视事物的起因,重视发展过程.办好一件事,不能只注重结果,我们更要注重初衷和中间发展变化的过程.因为好的结果来自于良好的初衷和充满奋斗艰辛的过程.而空想和不择手段不会有好的结果.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厚矣.”“慎”是谨慎;“终”是结果;“远”是原因,比较远的原因.“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事要想追求好的结果,不如有一个好的开头.“民德厚矣”,大家都能认识这个道理,都能自觉地“重因”,社会道德风气自然就会厚道严谨.
孔子还说过“先难而后获”.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它的难度,不要把它想的太简单.很多人犯错误,往往就是因为小看某件事.小看它就是不重视它;不重视,就不会有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以这样的心态做事,待到出现问题,遇到麻烦的时候,就手忙脚乱,无法应对,结果当然就不会好.相反,有的人做事一开始就很谨慎,对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作周密思考,有处理突发事故的多种预案,无论出现何种问题都能从容应对,这样做事就能稳操胜券.所以,办事要有“重因”的意识,一开始就慎重对待,对各种困难、各种麻烦都要做到有所准备.同时,将“重因”与“先难而后获”结合起来,这样无论什么事都能处理得很好.
“慎终追远”最后获得好结果的例子在历史上比较多.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就是一例.当时吴主孙权的力量比较弱,曹操力量比较强大.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歼灭东吴,然后回马捎带灭了刘备.孙权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无法与曹操抗衡.当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部下有人主战,有人主和,意见很不统一.他召集很多人开会讨论,是战还是降,大家各抒己见.经过激烈辩论,深刻地分析、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使主战派越来越占优势,思想逐步达到统一.有了这个基础,孙权最后才做出迎战曹操的决定.在作战过程中,精心策划,巧布奇兵,火烧连环船,以三万兵力打败了曹操八十万大军.
“小人重果”怎么理解?直观的解释就是说,只注重结果的人就不是君子.比如,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为所欲为,到头来酿成大祸.到进了牢房,判了刑,或上了断头台的时候,才悔恨,才流眼泪,才悟出“悔不该当初”的道理.但一切都为时已晚,新的打算,只能留待将来.以后如果还不“重因”,一定会有新的恶果,会有新的打击.
谈到“君子重因”,容易让人联想起“因果报应”的说法.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唯心的,但中国人很信“因果报应”之说.这中间有多少道理一时说不清楚.我理解,可能是把一些暂时不清楚,也无法解释的因果联系加以神秘化,就成了“因果报应”.这一类的事情很多.如国家的男足、男排、男篮在国际性的大型比赛中都不如女足、女排、女篮,是什么原因值得研究.能不能用《易经》的观点来解释?是不是受到中国传统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传下来观念,就是以男为主,女从属.男、女的地位是主和从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使男人形成了自以为是的心态,而女人却比较注重协调配合.这种心态是不是影响体育比赛的深层原因,值得商讨.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单项比赛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无太大的差别,国家男子乒乓球与女子乒乓球单打都很厉害.但在需要整体配合的比赛项目中,女的就比男的强得多.男足与女足比赛的不同结果,就最能说明这一点.
历史上有很多很难解释的事件.如,刘邦的汉朝夺取咸阳以后,没有杀秦始皇的后代;到司马炎统一魏、蜀、吴,建立晋朝后,他也没有杀刘备的儿子刘禅.这算不算因果报应?宋朝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位的,最后宋朝也是在孤儿寡母手上被灭亡的.这算不算因果报应!明朝的朱元璋是当和尚的.和尚未当好他就去当皇帝,结果他的好多子孙都去当和尚,好像朱氏家族欠了和尚的债.满清入主中原,是由孤儿寡母带兵入关的,最后被辛亥革命赶下台,也是孤儿寡母挟着包袱出关的.好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就怎么结束.历史上这类无法解释的怪现象真多!社会生活中这类现象和传说也很多.
佛教、道教、天主教抓住这些社会现象,宣传“因果报应”,使人们不敢不信,也不敢全信.当然,我们不是在宣传因果报应,只是想引用这些现象证实“因”的重要性,只有把事情的因彻底弄清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中预测将来的结果,做事的自觉性才能提高.
也说我自己吧.小榄有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干部,1989年他还没退休的时候曾对我说:“小榄镇现在25岁之前就发了财的人,大部分今后没有什么好结果.”(他的儿子当时也差不多这个年纪,正在做生意,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贪财.)他说,他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小榄镇很多年轻人刚出茅庐时胆量很大,借着敢想敢干的劲头使自己发了财,但三五年之后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的钱来得太容易,助长了他们的傲气.傲气的产生,就是失败的开始.比如,有些人由于花钱贿赂某位领导,拿到一个重要的批文,就轻而易举赚到一百几十万元(八十年代这个数字是很大的);有的人参与走私,也很轻易的赚了大笔钱.这些人把偶然的机会当成必然的结果,以为全世界最有本事的人就是自己,自以为高明,目空一切.最后又轻信别人鼓吹,盲目投资,由于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全都亏了.当时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快四十岁了.这位老干部对我说:“像你们这类人,失败的机会就小一些,因为你们是经过艰难困苦,自己摔打出来的,你们赚的钱来之不易.”又如,我们办厂初期,公司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当时我们作出规定:不管出什么问题,首先要自我检查、自我检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工地上打烂了桩,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我们的产品有没有质量问题,并立即派工程师去现场检查,属于质量问题就主动承担责任,并想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
总而言之,注重因果关系,就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方面要重视“因”,重视事情的开始,重视对发展过程的控制.当然,“因”有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本质的原因,是事情成败的根据.检查原因要首先考虑自己.特别是过失、过错方面,出了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要主动承担、自我检查,并及时纠正,最后才能自我提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他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阐述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指出:“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家要抽一些时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对我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