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学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1:17:49
如何做学问?如何做学问?如何做学问?较早的时候,我在F大同一位仰慕已久的老师共进午餐,席间这位牛人谈到了做学问的问题.我觉得那次谈话对我从那之后的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有很大的帮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

如何做学问?
如何做学问?

如何做学问?
较早的时候,我在F大同一位仰慕已久的老师共进午餐,席间这位牛人谈到了做学问的问题.我觉得那次谈话对我从那之后的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有很大的帮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我觉得之所以当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谈话之前对于法理学我并非零基础,这位老师的谈话实际上是将我之前研习法理学中未曾达至自觉的部分让我意识到了.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以下的内容当然的不是当时谈话的原样复写,而是基于我自身的理解,因此文责自负.
今天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会进行了一次活动.说实话对于读书会的活动我总是很谨慎的,因为我这个人读书面实在是不广:要是话题超越了法理学范围,我实在是只能打哈哈了.当然,这次读书会是讨论马克思,因此我去的时候还是有一点自信的.读书会讨论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讨论之后我反思的一个话题,也就是如何做学问?
如何做学问?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人是没有想过的.他们所能回答的是在相关领域内,某位权威或者某位大师究竟说了什么,多数还会加上一点基于现实的对于这位权威或者大师的批评,就算是自己的观点.其实现在很多学术论文都是这样一个基本模式.自己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找一些大师为自己撑腰——摘录很多的名人名言,然后用这个观点对现实提出批判,最后得出方法上的一二三.这实际上就是很多人做学问的办法.在这里,那些经典和权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这些经典中存在了一些能够服务于自己观点的“名人名言”,仅此而已.
这样的学问实际上很容易就落入到“外行看热闹”的结局.你观点中的马克思仅仅是“你的马克思”,而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你看到了马克思提出了观点A,自己也赞同观点A,然后就认为马克思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理解了马克思.但去没有看到更为关键的,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观点A:很有可能马克思的论证与你支持观点A的理由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截然相反.这才是更重要的一层,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光是看到观点A,很容易陷入“不当类比”之中:断章取义的来看,似乎黑格尔、马克思、阿伦特、海德格尔都讨论了观点A,然后就来一个一勺烩.可是实际上如果认真检讨这些大师的讨论,就会发现他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各自的理论目标下说自己的话.比方说谈到“劳动”,黑格尔谈“劳动”,马克思也谈“劳动”,但是这两者根本是在两个不同的逻辑下讨论.难道我们不应该注意这一点么?
今天的读书会除了我之外剩下的人都谈到了马克思对于卢梭的继承,似乎马克思也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延伸.这一点在很多学术著作中也这么说,马克思是理性主义的.实际上马克思的著作恰恰是把“理性”这个东西“去神秘化”,是批判的——这个批判已然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现实,用现实的逻辑批判“应该”的逻辑.因此当我谈到资本论揭示的资本辨证运动的必然性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是不可思议的.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与现实是否完全一致这另当别论,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准确的理解马克思的观点,而不是扭曲马克思的观点以契合现实.很有可能马克思的观点是符合现实的,仅仅是你没有看到,你的扭曲反而帮了倒忙.
因此,当我们在建立一个观点、评论一个观点或者反驳一个观点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准确的理解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了一种彻底的,“格式塔式”的转变.已经不再用道德批判的价值悬设去反注经济学原理,去论证所谓“类生活”的道德正当,而是在现实中找到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可能.这个可能不是从抽象主体的角度,而是从现实主体的角度,而现实主体的自我确认又是从对象中得到确认,因此最后的落脚点是如何完成主体与对象化的自身相互的最后确认,通俗来说就是如何达到意识与现实的最终统一的问题.这个最后统一的力量来自于对象化的客体在实践中反复被证明是主体自由实践的产物而完成.这根植于资本内在的矛盾之中,即不断的自我膨胀的资本必然将更多的人抛入无产阶级的大军之中,而同时必然导致生产的不断加速,这样无产阶级就会频繁地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问题.
如果我们不揭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的逻辑,根植于现实的逻辑,我们就无从回答马克思的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当然也就无从回答为什么马克思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基本问题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逻辑结果.更无从回答马克思的哲学与后来的后现代的更为猛烈的批判哲学之间有什么最根本的差异.
对于经典我们不应该“消费”它们,看哪个大师的观点和我的胃口就赞成哪个大师或者学派.学问的目的在于求真,在真的基础上再谈选择的问题.对于经典来说,其意义首先当然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道还有人提出了如此这般的观点,但是更进一步的说,经典更重要的意义是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用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方式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这是很多人欠缺的,特别是把学术著作当作消费品的人.因此,当我们仅仅把经典中的具体的观点记熟的时候,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时间在流转,世界在发展,没有人能预见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要做的是研习出经典为什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而不是那样的观点,又是怎样论证的.把这个东西学会,才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很有可能在看上去荒诞的具体观点下,隐藏着深刻的逻辑.如果光认为自己能否定这种荒诞的观点就沾沾自喜的话,那真的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