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5:12:15
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

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华罗庚研究数学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华罗庚19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借了一本杂志,名叫《学艺》,在这本杂志的第7卷10号上刊登了一篇由苏家驹教授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华罗庚的浓厚兴趣.通过阅读与思考,华罗庚发现文章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问王校长,“能不能写文章批评苏教授文章中的错误?”华罗庚的提问得到了王校长的肯定回答:“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有什么不能批评的!”王校长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译者.他的一席话给华罗庚以很大的鼓励.于是华罗庚写了一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文章,经王校长过目与修改后,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文章于1930年发表了.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当时不少人的重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文章.而且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金坛县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惊.他看出了华罗庚的才华,马上写信到金坛中学,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接到信后,再三考虑: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长让他在金坛县初中教补习班,由于有人向上告状说王校长任用一个不合格的教员(一个初中毕业生怎么能有资格教初中),王校长不得不辞去校长职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书;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家境贫寒,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有困难,于是回信婉言谢绝了熊教授的邀请.熊教授接到华罗庚的回信后,这位求贤若渴的“伯乐”又写信去催.信中说:如果你不来,我将亲自去金坛拜访你.华罗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来信,从中得知其邀请的真切与诚意,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辜负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亲出面借了路费,应邀到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当上了一名助理员.主要职务是管理数学系的图书、收发公文、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这样,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听课.由于熊教授的安排与指导,华罗庚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学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大学课程,用4个月的时间自学了英语,并能达到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水平.另外,他还自修了德文,特别是他听了研究生课程后,数学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写的3篇论文,先后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的教师对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教授会议上决定让他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任清华大学的教师.可见,华罗庚的成才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罗庚在给中学生谈学习数学时说过:“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他还说:“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劳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才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自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 1936年熊庆来教授又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华罗庚回到日本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由熊庆来教授推荐当上了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当时的他年仅28岁.在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一家住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中的两间小厢楼里,厢楼下是猪栏、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华罗庚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华罗庚虽然居住在这样的厢楼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还是勤奋努力,不断地耕耘,用3年时间写出了一部数学手稿,名为《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写完《堆垒素数论》后,自然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又把中文稿译成英文稿,并把中文稿寄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给予出版,还把手稿弄丢了.这对华罗庚是一个莫大的打击,3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怎么不使他心疼呢!后来,华罗庚把手头的一份《堆垒素数论》英文稿寄到当时苏联的维诺格拉托夫院士那里,终于由苏联把英文稿译成俄文稿出版了.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动.新中国成立后《堆垒素数论》(俄文版)又被译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像《堆垒素数论》先在别国出版,后在国内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于罕见的现象.
华罗庚一共上过9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却成了蜚声中外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格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披露了这一成功的秘诀.他提出的“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后人永志不忘的.这位开拓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遗愿竟是“甚盼尸体能对革命有用,俟墙可作人梯,跨沟可作人桥.”

端正的
象我回答这个问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