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史铁生的名言以及他在作品中对母亲的评价尽量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2:48:35
谁知道史铁生的名言以及他在作品中对母亲的评价尽量快!
谁知道史铁生的名言以及他在作品中对母亲的评价
尽量快!
谁知道史铁生的名言以及他在作品中对母亲的评价尽量快!
《合欢树》是一篇十分质朴而又感人的作品.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能够把握其重点——感受文章真挚的母子深情,剖析其难点——标题的寓意以及文中某些的闲笔,解答其疑点——第1段对母亲的描写以及后文对“孩子”的描写的作用.为了准确地把握这“三点”,我从问题设计入手,逐层深入地对文章的要点进行导读.
一.问题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研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主要问题(按文章内容先后的顺序设置)有:1.第一段写母子争论,有何用意?2.十岁时的母亲和二十岁时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3.第五段写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似是闲笔.为何要写这一句?4.当别人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抖”?5.文章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6.“我”对合欢树的感情经历了由“忘记”到“找借口不看”再到“老惦记着”最后是“主动想去看”的变化过程,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怎样理解“悲伤也成享受”?8.文章多次写到那个小孩看树影的事,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意味?
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的最后加上一句“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2.文章第二段中的“希望”与第三段中的“希望”各指什么?3.第一段最后为什么要加上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一句 ?4.怎样理解第二、三段中分别出现的“到处”一词?5.第三段中母亲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6.题目是“合欢树”,为何直到第七段“合欢树”一词才正式出现?7.第七段中“推说”“还是推说”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8.与“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9.第十段写道“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大伙为什么不觉得那很重要?他们认为重要的该是什么?
对主要问题,在充分互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的导读必须明确、到位;而对相关问题,教师可酌情引导学生解答,因为这些问题难度一般都不太大.
二.要点导读
1.第一段写母子争论,有何用意?
[简析]
①“我”作文获奖,引起了母亲少年时的美好回忆.于是,母亲童心大发;因为那时她还年轻、还性急,还不成熟,甚至还有点孩子气,争强好胜.这一描写,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生活的困境、悲苦的境地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④为后文叙写作者想写小说以及母亲对他的鼓励“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作了铺垫.
2.十岁时的母亲和二十岁时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简析]
①外貌:十岁时的母亲年轻漂亮,作者“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而二十岁时的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②心情:十岁时的母亲充满情趣,热爱生活,作者写道“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而二十岁时的母亲,因儿子患病,心中悲苦;她的心里只有儿子,只想着给儿子治病——甚至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性格:十岁时的母亲,还年轻,还不够成熟,甚至还有点孩子气,争强好胜;而二十岁时的母亲,为了给“我”治病,时时想着“我”,处处为着“我”,对“我’在绝望悲苦中所表现的不耐烦,总是隐忍退让.(“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正如作者所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
通过对比,更加凸现出母爱的无私、博大和深沉.
3.第五段写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似是闲笔.为何要写这一句?
[简析]
说是闲笔,其实不闲.作者对母亲的早逝心里充满了悲伤和愧疚.这一段主要是写作者在想象中与上帝的对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与其说是与上帝的对话,不如说是与自己灵魂的对白.通过对白,作者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似乎让“我”感受到这位慈爱的母亲在九泉之下的回应——母亲即使在九泉之下,仍然关注儿子,关爱儿子,理解儿子.这是一位多么伟大而又善解人意的母亲!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母亲就如这风(或者说,风似是母亲的化身)无时无处不在,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与地坛》)
“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一句,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推向了高潮,并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空间.真可谓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
4.当别人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抖”?
[简析]
此时此刻,作者由树及人,心情难平:
①激动.因为出乎意料,当年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现在居然开花了.
②伤感.因为树还在,人已去,物是人非,提到母亲,伤感、难过顿生.
③愧疚.母亲为自己无私地付出了一切,悲苦早逝;而自己又曾为母亲做了什么呢?
5.文章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简析]
合欢树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
①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因为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那年母亲到劳动局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将它挖来,它是那样弱小,母亲还以为它是一颗含羞草,把它种在花盆里.合欢树就像我残疾,不健壮.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但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我和合欢树一样,母亲是不会绝望的,是舍不得放弃的.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仍抱有希望.母亲鼓励我,说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并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说明合欢树已经充满生机,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②合欢树象征着母亲.
因为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母亲虽然去世了,但那合欢树还在.所以,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
③合欢树是母子共同抗争命运的象征,合欢树成了一段生命过程的见证.
所以,合欢树既象征着母亲,又象征着儿子;既是无私而伟大母爱的象征物,又是儿子表达深挚缅怀之情的寄托物;既是生命顽强、意志坚定的体现,又是母子共同抗击命运的见证.
由此可见,合欢树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当然,作者以合欢树为题可能还有借“合欢”来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合欢”的遗憾(母亲亲手栽种的合欢树长大了,开花了;儿子的作品发表了,获奖了;可是母亲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在这样一欢一悲的两极之间,那种浓浓的母子深情,更显得凄惋,更令人震撼.
6.“我”对合欢树的感情经历了由“忘记”、找借口不看到老惦记着、主动想去看的变化过
程.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简析]
“我”忘记合欢树是因为失去母亲的难以抑制的悲痛(“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我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当大伙提及合欢树,我却找借口不看合欢树(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是因为怕触景生情,担心自己难以承受那无限的伤感和深深的愧疚.因为树还在,人已去,物是人非,提到母亲,伤感、难过顿生.母亲为自己无私地付出了一切,悲苦早逝;而自己又曾为母亲做了什么呢?
后来,“我”却老惦记着那颗合欢树,主动想去看那颗合欢树(“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是因为:①此时母亲已逝世多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当年那种感性的悲痛已逐步化为理性的缅怀;②此时的“我”在写作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时想去看看合欢树,是希望借此能告慰母亲在天之灵;③“我”对母亲的思念更多地包含着悲痛和愧疚,而这种悲痛和愧疚之情随着时间的推,与日俱增;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而她却不在人世了.这颗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看到合欢树就仿佛看到了母亲.所以,“我”老惦记着那颗合欢树,主动地想去看看.
7.怎样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简析]
“我”老惦记着那颗合欢树,可是当我想摇车进小院儿看看合欢树时,却是不能了;一种后悔之情油然而生(“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所以只好独自“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悲伤”与“享受”似乎是矛盾的,但在一种特定的情形之下又是统一的.
母亲为了我,受了那么多的苦,遭了那么多的难;当我的作品发表了,获奖了,母亲当初对儿子的希望正在变成现实的时候,而她却早已离开了人世,不能和我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连她当初亲手栽种的合欢树,现在想摇车进小院儿看看,也不能了(“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这怎能不令“我”悲从中来!
那么,“悲伤”怎么也成“享受”?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知: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的深情也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我”离开人群的喧嚣,只有当“我”独自静静地呆着的时候,才能深深地缅怀母亲.因怀念而悲伤,因悲伤而更加怀念.只有在这种悲伤的缅怀的氛围中,才能忆起和母亲在一起的往事,才能真正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向母亲诉说,向母亲问候,向母亲忏悔,向母亲感恩……才能与母亲进行灵魂的交流.这,对一个深深地怀念着母亲的儿子来说,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
总之,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母亲作灵魂的交流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8.文章多次写到那个小孩看树影的事,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意味?
[简析]
文章多次写到那个小孩看树影的事,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更耐人寻味——
①母爱是普遍的.虽然那个小孩不知道那棵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也不知道那棵树对“我”具有怎样的意义;但是他曾在那棵树下吮吸母亲的乳汁,在那棵树下渐渐长大.他将来也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妈妈,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对树的情感体验也会不同,但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久远的,母亲是永恒的,母爱是普遍的.那孩子便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感受母爱的人之一.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在“我”心中,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是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被及的一个生命.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了母亲的脸;靠在合欢树下,就如同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但是在那孩子心中,合欢树已经无法寄托“我”那样的情感,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况且在那孩子之外或之后,谁还能想起那棵树?那棵树除了可以做家具或者可以当柴烧之外,还能是什么?作者通过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由来的不知,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从这个角度看,各人对母爱的感受和体验又是独特的.
③告诫天下所有的儿女,要珍惜母爱,学会感恩.
④从写法的角度看,这样写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的,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怀念母亲,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