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殊要求,就是对辛亥革命中某一人物的介绍,字数1500左右各位大虾帮忙找一篇或者自己写一篇更加好,5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8:52:19
没有特殊要求,就是对辛亥革命中某一人物的介绍,字数1500左右各位大虾帮忙找一篇或者自己写一篇更加好,50分,
没有特殊要求,就是对辛亥革命中某一人物的介绍,字数1500左右
各位大虾帮忙找一篇或者自己写一篇更加好,50分,
没有特殊要求,就是对辛亥革命中某一人物的介绍,字数1500左右各位大虾帮忙找一篇或者自己写一篇更加好,50分,
黄兴我最喜欢得
[编辑本段]1.革命家
[编辑本段]革命人生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南善化(今长沙)
出生年月:1874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16年10月31日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生.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三十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乘机起义.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因军饷无着,军队哗变,于是大量裁遣.嗣后又自行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联合,改组为国民党,黄兴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汉川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兴师讨袁,黄兴表示赞同.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对黄兴有所责难.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离日旅居美国.袁世凯恢复帝制时,他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并为护国军筹措军饷.袁世凯死后,他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10月31日在上海因病逝世.著有《黄兴集》等.
[编辑本段]创建华兴会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1905年摄于东京.前左一为黄兴,左四为宋教仁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1898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同情维新运动、认同变法主张.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抵达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的文化科学.
1903年,沙俄侵华加剧,引发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黄兴义愤之下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5月,于弘文学院毕业后,黄兴回到上海,途经武昌时,黄兴返回母校两湖书院发表演说,武昌知府兼院长梁鼎芬奉上令将黄兴驱逐出湖北省境.黄兴于是将随身所携带的四千余册《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发给军学各界,然后登轮返湘.旋即在长沙明德学堂创办了“东文讲习所”的日语学校,并翻印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大量革命人士的书籍.
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三十寿辰(虚岁)为由,邀集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十二人,在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渊恂宅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次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为会长,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革命志业口号.随后约半年时间,华兴会大力招募会员,并在外地设立分会,同时联络其他同性质的组织,议定于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大宴时在长沙起义.不久,黄兴变卖长沙的祖屋和农田筹集革命资金,并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创办东文讲习所作为活动据点.
1904年10月24日,由于起义的风声走漏,清朝官府派兵查封了华兴会,起义未发动即失败.黄兴从长沙转移到上海,再逃往日本.次年黄兴再次回国策划起义,失败后再次折回日本.
[编辑本段]同盟会实干家
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结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并力主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之后主要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到越南河内,与孙中山一起策划在南方起义.9月时黄兴先后发动并指挥了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黄兴等人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在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2万清军周旋月余,并激战数十回,大破清军.后弹尽粮绝,退回河内.之后他又发动云南河口等起义,都遭失败.宣统元年(1909年)秋受孙中山之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于次年春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起义再次失败.1910年11月3日,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决一死战.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黄兴和赵声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碱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兴指挥队伍杀敌,战至最终只剩他一人.右手负伤,断两指,逃到广州的河南女同志徐宗汉家,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8日,黄兴由上海到达汉口,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民军同清军的战斗.在汉口、汉阳苦战20余日后,民军退至武昌;此时,黄兴认为应转攻南京,遭当地革命党人反对,乃辞职去上海.黄兴于12月赶往南京指挥战事,并于12月2日一举攻下南京城.在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光复后,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却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上海江苏省教育总会举行会议大会以投票的方式,议决公电孙中山归国主持大政,推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并主持南北议和的谈判.黄兴对大元帅一再推让,后改推举黎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黄兴仍一再推让.
[编辑本段]民国时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黄兴任理事.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7月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次日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并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9月,南京被北洋军攻陷.不久讨袁运动失败,黄兴再次逃往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计划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不赞成重新组党并且拒绝加入.他于7月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国考察,宣传反袁思想.
上海福开森路393号黄宅灵堂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称帝.黄兴派人促进遇难护国军起义讨伐袁世凯,并在美洲为蔡锷率领的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6月,因孙中山、蔡锷多次电催,他于是由美国赶往日本,为国内反袁斗争筹款购买军械.当月袁世凯忧愤而死.7月4日,黄兴从日本返回上海.
1916年10月31日,由于黄兴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奋斗,积劳成疾,最终因食道/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编辑本段]黄兴与孙中山
孙中山与黄兴为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常常以“孙黄”并称.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6年,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认为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脱离同盟会籍.章太炎、刘揆一则从中调解,暂时搁置议案.这是辛亥革命以前孙、黄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的蒋中正,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时,依孙中山生前遗愿,把国旗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是后话.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
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黄兴回到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积劳成疾而逝世.孙中山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
建立民国后,他初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但并未接受,而是推举即将回国的孙中山.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曾自信地评比孙中山、黄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徙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
据说章太炎的外号“章疯子”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黄兴之口.章太炎很敬重黄兴,曾愿拥戴黄兴为同盟会领袖.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编辑本段]纪念
竖立在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的黄兴雕像1911年11月3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场用木料搭台举行拜将仪式,黎元洪向黄兴授战时总司令印、旗和剑.今天拜将台遗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17年4月15日,在蔡锷国葬岳麓山之后3天,黄兴也国葬在岳麓山,并修有黄兴墓庐.
1918年10月,在日本横滨市鹤见区的日本着名寺院“总持寺”内的”手枕坂”边上的山岗上,立有一相当高大的 “黄君克强之碑”.具体当时的立碑事宜不明.碑文由日本元首相犬养毅手书.虽经88年岁月碑体碑文相当完好.
1934年,长沙把最繁华的街道南正街改名黄兴路.在武汉、上海、等城市也有黄兴路.在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和高雄市三民区也有克强路之路名.
1981年,黄兴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葺并对外开放.
1986年10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志号为J.132的《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物》纪念邮票1套3枚.其中第二枚为黄兴像.另两枚为孙中山和章太炎像.
1988年1月13日,黄兴故居和黄兴墓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黄兴诞辰130周年,湖南省各界人士以及黄兴等革命爱国人士的亲属代表出席了矗立在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街口的黄兴铜像揭幕仪式.铜像高7.8米,表现的是黄兴先生一次回到故乡长沙的情景.基座4个立面的浮雕,分别刻画了他组织华兴会、创办中国同盟会、指挥武昌保卫战、与孙中山先生携手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在上海黄兴公园,上海市领导也进行了黄兴铜像揭幕仪式.上海的黄兴铜像高2.8米,人物双手背后握剑,显示了黄兴这位辛亥革命卓越领导人的军人形象.
其他纪念有:黄兴的故居所在地高塘乡被更名为黄兴镇.上海建有黄兴公园.武汉武昌蛇山、长沙县星沙镇等地立有黄兴铜像.
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字逸仙,本字德明,别号中山,清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也,同治五年十月初六生。父道川,尝业裁缝於澳门,后鄙其奢,复归田园。母杨氏,盖名媛也。长兄眉,字德彰,业商於夏威夷都檀香山,闲兼力农。次兄早逝,文其季也。
幼尝力田作,后就学村塾。终日朗诵《三字经》,闷然厌之,乃求解於师,其师骇然,反责其离经叛道。年十三,远赴檀香山求学,目其地之善,不论何事,咸胜中国,遂欲法之以救国。入耶校...
全部展开
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字逸仙,本字德明,别号中山,清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也,同治五年十月初六生。父道川,尝业裁缝於澳门,后鄙其奢,复归田园。母杨氏,盖名媛也。长兄眉,字德彰,业商於夏威夷都檀香山,闲兼力农。次兄早逝,文其季也。
幼尝力田作,后就学村塾。终日朗诵《三字经》,闷然厌之,乃求解於师,其师骇然,反责其离经叛道。年十三,远赴檀香山求学,目其地之善,不论何事,咸胜中国,遂欲法之以救国。入耶校,同学多蔑视之,遂刚柔并济,卒服众生。越三年,卒业,成绩冠绝。复易校再,卒随兄返国。
及归,村民争逆之。文所论说,举凡济世安民者,无有不服。然鬼神之事多甚,文愤之,遂破其像,村民无知,责而斥之,卒去乡。旋至香港,入拔萃书院肄业,翌年转入皇仁书院。时值清法大战,清胜而不胜,文始决亡清而立民国之志。及至卒业皇仁,遂入广州博济医学校,交郑士良。士良交游甚广,遂籍其力,罗致有志之士,革命之势初成矣。甫一年,思香港之自由,遂复赴港,入香港西医学院,今香港大学也,交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三人,昕夕往还,相依甚密,所言咸为革命之事,友人遂戏称为「四大寇」。适遇同邑陆皓东,晓之以理,皓东卒服。年二十七,卒业,复冠全校。
悬壶澳门广州间,富者取资,贫者施予,遂名世。阴营革命之业,遣士良群诸英杰,复与皓东北游京津,探清廷之虚实,并深入武汉,观长江之形势。赴京之时,尝冒险诣李鸿章,密陈满清之腐败,说之革命,然不得要领。
已而甲午败战,举国震惊,有志之士,无不欲求变。文遂赴檀香山,创兴中会,欲合海外华侨之力,兴革命之大业。不图风气未开,人心锢塞,鼓吹数月,鲜有应者,惟邓荫南及其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矣,他亲或有微助,然不足道哉。文既始兴中会,仍上书李鸿章,望不动干戈而救国,卒无覆,革命之志遂坚。
文复拟赴美洲,扬革命大业。适上海同志宋耀如遗书,陈甲午败战后,清廷势危,革命时机已至,促其归国。文遂返香港,阳开乾亨行营商,阴图起义之事,欲袭广州,复引兵北,卒覆满清。所谋也,兵分三路,汕头、江西、香港,相与接应。既而事泄,遂败,党人多有就义者,尤先皓东,文赞之「为中国共和革命牺牲之首人也」。已而亡走香港,复至日本,去辫易服,时年三十。清廷官报,咸诋之曰汶,夫汶,玷辱也,意同盗贼。光绪二十二年,复赴檀岛,惜因新败,和者鲜矣。遂至美洲,欲得新力,岂知其地犹甚,几无人和。幸而其地华侨,立有洪门会馆,盖洪门者,创於明季遗老,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然事过百年,后多忘之。文遂晓以大义,告其先世之念,卒唤醒其志。然清廷深病之,下诏缉捕。
孙文遗康氏书,言势危,亟求救。八月廿五,文赴英国,先至波德兰,诣其师康德黎,复舍葛兰旅店,日游览诸处。康氏尝戏曰,其舍近清使馆,当防之,免受其害,文一笑置之。然於九月初五,清使馆遣人伪文之同乡,诱而囚之。既遇难,知必死,遂修书数封,系以铜钱,掷之窗外,欲得救,然咸为使馆所得,无果。几万念俱灰之际,见一仆,异乎他人,当为基督徒,文遂讹奉基督,称清廷因而擒杀之,遂得其助,遗康氏书。康氏阅而大惊,乃告知英廷,布之诸报,清使馆无奈,遂释文。
见释以降,客舍欧洲,凡二年,考察风俗,学识益富,遂创三民主义。三民主义者,民族、民权、民生也,盖经世济民之法耳。复去欧赴日,会其高官志士,始得其助。时自署中山樵,以避清廷谋害,后遂以中山名世。然该地华侨万余,应革命者,竟无数人。适康有为、梁启超之辈,保皇而非革命,和者甚众,革命之势几亡。为拯之於既倒,乃命陈少白回香港,创《中国报》,扬革命之义;命史坚如入长江,以群志士;命郑士良在香港立会,礼贤下士。历数年,卒复兴革命之业。
庚子之秋,义和团事起,清廷合之排外,终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光绪帝西狩,文以为机不可失,遣郑士良至惠州,相机起义,初屡败清军,不图日本易阁,迎合满清,妨碍革命,革命军卒因弹尽粮绝而败。时史坚如亦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之署,卒不能成,反见擒就义。
革命虽再败,时势异也,八国联军之役,清廷威望扫地,民心思变。留日学生,多有和革命者。三十一年春,文复赴欧洲,会盟有三,在比利时、德国、法国之京。夏,复至日本,黄兴、宋教仁等逆之於东京富士楼,大会同志,立同盟会,明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议定中华民国之名。不数年,与者逾万。
同盟会既立,文命胡汉民、汪精卫、陈天华等办《民报》,延章太炎为撰述。先是戊戍政变,康有为、梁启超等亡走海外,作《清议报》,后易名《新民丛报》,大倡保皇,非议革命,敌视《民报》。幸而民心多向革命,他国亦多同情之,清廷逼害虽甚,然革命之势,已莫之阻也。
其后十数年,屡有起义事,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安庆、广西镇南关、钦州、云南河口、广州新军等,然咸败北。纵事难若此,文无气馁,大会同志於槟榔屿,向举世募款数万,众虽穷困,仍悉力为之。其时东亚南洋诸地,多拒文至,遂之欧美,以扬革命之业。
槟榔屿之议,盖定庚戌年三月初,起义广州,黄兴为帅。本拟兵分十路,后因温生才刺孚琦,清廷戒备益严,起事遂延至月终,简为四路。三月廿九,义师八百攻两广总督衙门,欲生擒总督张鸣歧,不图其逸,卒因寡不敌众而败,兴仅以身免。后同盟会人潘达微殓之,得尸七十二,合葬於红花岗,盖因黄花之名更优,遂易名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再败,党人遂转谋武汉。七月,四川保铁路事起,清廷调湖北兵西,湖北遂空。八月中旬,谋事几定,然因火药失事,事机泄漏,名册为清军所得。十九日,新军中人熊秉坤、蔡济民等相继起义,以文为号召,他国领事闻之,纷表中立。湖广总督瑞澄亡走,藩司连甲、统制张彪,亦随之逸。起义既成,推黎元洪为都督,保境安民,复图进取,不数日,连下汉口、黄州、沔阳州、宜昌府、沙市、襄阳,湖北遂光复。后数月,南方诸省,多响应之,去清而立。清廷虽遣重兵攻武汉,复得汉口、汉阳,然大势已去,复为袁世凯所胁,宣统帝卒退位,中华民国遂立。文后言曰∶「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则张彪不走。……以当时武昌之新军,其赞成革命者之大部份,已由端方调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只礮兵及工程营之小部分耳;其他武昌之新军,尚属毫无成见者也。乃此小部分以机关破坏而自危,决冒险以图功,成败在所不计,初不意一击而中也。此殆天心助汉而亡胡者欤!」
孙文亲书-「天下为公」武昌首义时,文在美国哥罗拉多省典华城,得知事成,本欲返国,亲上战阵,复思当世革命,外交为上,而其时海外诸国,首重英国,故之英国,说其止贷清廷,改助革命,事成而归国。十一月初十,十七省代表齐集南京,举文为临时大总统者,有十六耳。并纳阳历,以一九一二年为民国元年。民国元年元月元日,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中华民国始建。然本为同志者,多因得胜而塞,仅争执於总统、内阁制,而忘革命之本,文所倡军、训、宪三段论,几无人和。文遂求去,许袁世凯之求,让位於彼,以令清帝退位。二月十二日,宣统帝退位;翌日,文亦请辞,荐袁世凯代之。复周游诸省,教育共和真谛,旋任全国铁路总办,以增往来之便。文时年四十七耳。
革命既成,文亦下野,同盟会人宋教仁遂易之,组国民党,力争共和。然袁世凯深病之,遂遣刺客,杀宋教仁,举国震动。文即号召起兵,然党人多欲按律审之,袁氏终得脱,并破坏共和。党人如梦初醒,方起兵,然为时已晚,悉为袁氏所破,史称「二次革命」,文亦亡走日本。
既而文组中华革命党,以重召革命本意。五年,袁氏篡国称帝,国人莫之服也,文遂图攻肇和,卒败。然势已在文,蔡锷起兵云南,旋为举国响应。袁氏众叛亲离,卒黯然退位,未久卒,史称「护国之役」。
袁氏既卒,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然内阁总理段祺瑞欲籍外力,以固权位,遂议请向德国宣战,国会非之。段氏复逼解散国会,黎氏遂免其职。诸省督军闻之纷叛,黎氏遂延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岂料勋乘机复辟清室,解散国会,举国痛之,纷出兵讨逆。终段氏胜,勋亡走荷兰公使馆,黎氏引咎辞职。段氏既当国,向德宣战,国会无复。文遂暂立国会於粤,任海陆军大元帅,欲起兵护民国约法。然卒因陆荣廷、莫荣新等诸军阀所碍,事竟无功。复去职,赴上海,潜心著述,草创《建国方略》。
已而陈烔明败陆氏,迎文返粤,任非常大总统。后粤军攻桂,胜,文遂至桂林,图北伐大业。然陈氏私心起,阴通吴佩孚,谋独主广东,断文供给。文不得已,易驻韶关,出师北伐,几下全赣。然陈氏於斯时叛,文初不信,后大敌当前,仓皇亡走。亲将水师反攻,无果,遂至上海,以图后著。陈氏之据广东,倒行逆施,民心大失,文乘时号召反攻,东南诸省咸应之,卒破陈师,光复广东,文复任大元帅,时年五十八。
先是八年时,文易中华革命党名,复为中国国民党,及至十三年,大会党员於广州,重定志向,务求有始有终,不重蹈排满、倒袁、护法诸役之覆彻。复布《建国大纲》,以党建国,行军、训、宪三段立国之法。已而立黄埔军校,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辅之,练兵致公,盖其时兵贼不分,黄埔之兵,诚大异也,才德威武,颇有孙武遗风。若夫共产党肇兴,其念虽异,文为大局,乃容之,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图北伐。
秋,整军北伐,阳命许崇智、蒋中正、胡思舜、谭延闓、樊钟秀出兵,阴遣焦易堂、于右任等结胡景翼、冯玉祥、孙岳等诸北将。时英国人惧北伐成,中国复强,谋阻之,卒不能成。俄得冯玉祥之助,北廷之曹锟、吴佩孚等,或败或走。段祺瑞见事危,邀其北上,共商国是,文欲和平统一,遂允之。取道日本,并宣《大亚洲主义》及《日本应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二论。十二月初,抵天津,旋病重,延医数月,复至北京,卒罔效,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卒,年六十,葬南京紫金山,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先后凡二娶,原配卢氏慕贞,生一子科、并生二女,次女早夭,三女名琬。继配宋氏庆龄,无子。
赞曰∶「《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盖夏启以还,无有从者,文创民国,复法尧舜,实千年首人,华夏万世,自是大变;黔首所处,无复鄙贱。夫保民而王者,非之莫属矣。民国尊之国父,实至名归。」
收起
领导人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的旗帜,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
全部展开
领导人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的旗帜,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台湾和大陆民间普遍称他为“国父”,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台湾地区的民主象征。
革命生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当时称为伯理玺德天,即 President),孙为秘书。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以达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镇),历十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经越南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孙中山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国国土。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此外又先后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在危难中奋击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咸起响应。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据《凤凰周刊》说当时的孙中山还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收起
邹容,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捐躯,使少年邹容敬慕不已。他题诗明志,以谭的“后来者”自居,表示要“继起志勿灰”。
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邹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期间,他一面关注祖国的命运,一面如饥似渴的阅读资产阶级先驱者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和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接受...
全部展开
邹容,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捐躯,使少年邹容敬慕不已。他题诗明志,以谭的“后来者”自居,表示要“继起志勿灰”。
1902年,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邹容自费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期间,他一面关注祖国的命运,一面如饥似渴的阅读资产阶级先驱者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和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并把它们变为扫荡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4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这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这部书对当时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满清政府惶惶不安,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邹容在狱中受尽虐待,1905年4月3日,年仅20岁的邹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表彰邹容的革命业绩,追授他“大将军”的军衔。生时“马前卒”,死后“大将军”,生动地记录了这位青年革命家短暂的一生和他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特殊功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