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6:48:55
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学生通过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问题和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2],其作用的途径表

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
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

语文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哪些?
“学生通过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问题和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2],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准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语文文本)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在小学语文十一册《海洋——幻世纪人类的希望》一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海洋”有关知识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海洋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例如:“如果你是国家海洋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海洋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该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要求学生作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强调动手生成探究性思维品质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语文思维也难以深化,不能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
  以小学语文九册《黄果树瀑布》一节教学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并准备了“黄果树瀑布”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时教师仅列出相关递进的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制约因素,设计解决方案,优选后提出自己的结论.从而了解“黄果树瀑布”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发展中你发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对“黄果树瀑布”的现状有了较清晰的印象.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教师抓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对在事件和文本逐一分析,将书本上的语文知识活化、具体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动手、动脑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在“曲径通幽”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三、巧用作品生成独创性思维品质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中作品是始终离不开的语文信息载体,“通过阅读作品是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让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3],而在传统教学中,对作品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动、分析人物,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复述活动”而已,对语文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小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事件的利用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语文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一步讲解物侯和其它自然现象,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了解自然的语文写作专题.这一作业的布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这种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的习作,正是学生对社会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四、理解结构生成深刻性思维品质    语文思维的深刻性,系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现实问题,抓住各种社会事件和自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认识、分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将‘文化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指称”[4]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事件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向沙漠进军》一课中沙漠形成的原因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课知识后,要进行有关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文时,可先提出“形成沙漠的自然、人为、演变等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现实和自身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事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实质,总结规律,形成语文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五、注重讨论生成批判性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现实,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的能力.语文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创造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故乡》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联系家乡人们的实际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经济发展背后的已使得我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情”淡漠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社会知识,能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势在必行,应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生成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5],学生语文思维的各种品质的高度发展,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但同时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思维品质也就越容易优异地建立.因此,生成优异的思维品质,必须以扎实的语文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语文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生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各种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