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1:46:43
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
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
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
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试述我国目前进入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涵义、奋斗目标、面临
我国目前的科技基础并不足以支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们的产业技术需求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外源性的.我国目前的R&D投入总量、人才资源和知识储备、基础研究的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与科技资源的配置模式都不足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努力与调整.
一、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总量需要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增长
科技投入需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2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的增强能够支持技术创新上的更大投入.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规模会越来越大,对科技发展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投入科技研究开发活动的资源规模也会不断增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1年以来我国R&D经费的年均增长超过了15%,到2002年达到1161亿元,占GDP的比重也相应地由0.5%左右提高到1.13%,而美国、日本早就分别于1953年、1960年达到了1%以上.我国的R&D/GDP比例在2010年达到1.5%,2020年超过2%的任务将十分艰巨.我国的基础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目前只占研究开发经费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投入的R&D经费中基础研究的比例大约占15-30%.基础研究虽然没有确定的经济目标,但可以提高一国的知识存量,为应用开发提供科学前提.在未来的近20年中,我国应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到2010年,使其占R&D经费的比例到10%,2020年,提高到15%或者更高.
二、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不仅是研究开发成果的主要应用者,而且也是研究开发经费的主要支出者和研究开发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开始成为R&D经费投入的主体.目前,美国企业投入占R&D经费的68.5%2001 、日本占72.2%(1999)、德国占65.7%(1999).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R&D投入能力相对较弱.2001年,R&D经费来源于企业的占60%左右,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支出只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0.76%,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功能,推动企业加大在R&D上的投资.在R&D投入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要积极引导R&D投入主体的从政府向企业转变.
三、高度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及其结构调整
人力资源是拥有技术知识的科技活动主体,是R&D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技术知识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只占5%,到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对人力资源的作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的R&D人员数量虽多,但质量相对较差.改善这一现状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教育.2002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2.3%,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超过4%的比例差距更大.美、英、日等国家的R&D/GDP比例在1.6%-2.0%以上(美国由于很大一部分R&D经费用于国防,故用于经济发展的R&D/GDP比例会相对低一些),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4%以上,每万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30人以上,R&D人员在40人以上,在校大学生17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的R&D/GDP比例在2000才首次突破1%,到2002年为1.1%;2002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2.3%;每万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人员只有13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0人,普通高校在校生只有70人.通过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到2020年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达4.5%的水平,使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50人,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数达到30人以上.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合理的人才流动、技术的有偿转让、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的奖励等方法来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世界尖端技术和人才、信息,使研究开发体制由国内为主变为全球网络型,以各种形式吸引国际上的人才来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做出调整,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跨越
从大的方面的来讲,一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按照商业条件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其二,自主进行研究开发;其三,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得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自行满足自己的全部科学技术需求,即使是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企业的技术需求也有95%左右来自国外,因而必须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只是不同国家需要依据其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选择不同的组合而已.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全球知识储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中国不能或者说没有必要自行进行研究开发活动,而是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研究开发投资,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换言之,我们在总体上仍然应该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主,技术供应的外源性特点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在此前提之下确实应该注意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为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做准备,并且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择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的需求更多的是依据目前的科技状况而对未来科技需求做出的一种预测.这种科技的预测,需要明确而又有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战略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科技对全面小康建设的支持作用.我国目前缺乏长期的科技战略规划及对未来技术的预测,使未来科技的发展具有些许的盲目性.通过政策的调整,弥补这一环节的缺陷,使科技发展更好的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
五、真正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来重构中国的科技发展体制
国家创新体系是制度保障的关键.通过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即通过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着科学技术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改善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效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功能应进一步明确.今后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具有培养人才和进行基础研究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利用大学里的智力和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通过研究来培养高级人才,两者相辅相成.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要及时掌握基础技术和未来源泉技术.目前大学从事应用研究和创办科技企业偏离了大学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研究机构的定位需要调整.政府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战略性技术研究,即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的竞争前技术的开发.如在发达国家,政府研究机构执行全国10-20%的研究与开发任务,而提供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为全国的20-50%,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力量进入科技领域的引导,加强企业与大学共同进行中长期核心基础技术的共同研究,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