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23:18:40
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

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
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

德国在二战后成为经济,政治大国的原因,别的地方复制的也行,准确一点~
经济方面1.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2.较高的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
  3.正确的经济发展计划: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的社会保障的建立 优先发展科技
  4.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政治方面1.经济的长足发展
  2.欧洲共同体 欧盟的成立(主要发起国)
  3.东德西德的合并
  4.作为和平力量之一,外交政策得力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一、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首先,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对于盟军来说这是对他们的一次更新技术的机遇.削弱军事力量远比削弱工业力量对他们来得有利.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拥有对抗苏军的力量,因此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亨利·摩根索在《德国是我们的问题》一书中指出,科伦的福特工厂和科伦大教堂一样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都没有遭到破坏.鲁尔和萨尔两地的化学工业虽遭到破坏,但经过几个月的修复都可以恢复生产.据美军轰炸司令部的估计,轰炸的结果全德国钢铁生产能力遭到破坏的只有6%,西德达12%.煤矿减产2%,焦炭4%,机器制造15%.金属加工机床被破坏达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德国工业75%安然无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
  第二点在于英美法将西德分成了三个占领区,在各自的管制区内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国需要萨尔地区生产的成品充当赔款运回法国.英国需要通过德国来扩张海外的市场,尤其是鲁尔区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国,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在欧洲的势力扩张.东德西德就像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各自领地.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这项政策指令并没有认真执行.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公开表示:  “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  “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1947年7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779号政策指令,代替1067号政策指令,提出“一个有秩序的、繁荣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效率高‘的德国在经济上作出贡献.”1947年8月英美双占区修改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国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六国协定,宣市国际管制鲁尔区.德国参加欧洲重建计划.
  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据哈姆森教授的估计,高妒、平炉、轧钢设备被拆除的占整个设条的及10—25%,精密机器和光学仪器生产能力减少20%,合成燃料生产能力减少20%,化学工业因拆迁而丧失的生产能力为6%,运输机器被拆走8%,其他工业部门损失不大.战前德国三大工业区,鲁尔和萨尔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亚在民主德国.据1946年估计,西德占1944年全德工业产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产资料的62%,消费资料的60%.因此,战后西德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影响
   
  战后初期,西德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而当时,人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吃不饱饭,干活就不会有劲.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兴更是难上加难.而马歇尔计划对于西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当时马歇尔认为消除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只有尽快的回复欧洲的经济.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这些资金帮助恢复了工农业的生产,稳定了金融,扩大了贸易,同时也促进了化工、工程、钢铁工业设备的更新.该计划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这笔基金投资大100亿马克,大大缓解了资金缺乏的状况.据估计,联邦德国由于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人均获得了140马克的补助.据1952年华盛顿出版的《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一书的估计,到1948年美国共花掉214亿美元,英国支出9亿美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很少用于生产.这些食品出售后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军事当局的支出;一部分贷给德国工业家用于恢复生产的资金.
  据统计,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国给西德的援助为44亿美元,其中美国17亿,英国8亿,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9亿.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国给西德的败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38.68亿美元.1945—1947年英国给予的政府补助金和信用贷款为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用于恢复工业生产.我们看到的另个统计数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从军事占领当局和马歇尔计划得到的资金共72.98亿美元,其中38.52亿用于投资.这些钱以物资形式运到西德,所得钱款存入联邦银行,称为“等值基金”,再作为资金投入工矿企业.
  在西德经济恢复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当然这种作用随着西德本身经济的恢复而逐渐减少.1948和1949年外援占西德国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进口货物的57%是靠美国的援助.外国货款在西德长期投资中所占比例1949年为2.8%,1950华为10.3%;1951年为5%,以后逐年减少.
   
  三、“软实力”: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拥有在校大学生10万人,也就是说每1万居民中就有21个大学生.到1970年大学生达到了41万人,也就是每1万居民中有68名大学生.这同样是西德复兴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政府极为重视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而且教育为本一直都是德国的传统,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繁荣的德国.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从东德大量涌入的难民,数量达到了100万左右.在最初可能给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们就成为西德恢复经济的劳动力.其一,这些难民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工资低.因而企业的生产成本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二,依靠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恢复生产.不久他们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厂,主要生产出口产品,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三,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地理环境上的先天优势
  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而东部相对寥寥无几.同时,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而他们对于西德工业来说就是左臂右膀.相对的,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是经济的重建至于高水平起点上.
   
  五、“自由市场经济”及币制改革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西占区经济管理局长的路德维希- 艾哈德.他是国民经济学的新自由派代表,极力推崇自由的市场经济.他认为,真正的货币只有在真正的市场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真正的市场不应该有价格控制和配给制.取消物价规定,取消产品配给制,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整个德国的经济史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尽管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了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等的问题,但是很快市场经济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物价日趋稳定,甚至其增长的幅度远小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生产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还实行了币制改革.在二战前,旧帝国马克约为170亿,二战之后却变为了700亿.因此在二战的后期,旧帝国马克一文不值,在德国市场上充当货币作用的是美国的幸福牌香烟.1948年6月20日,美国占领军当局对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用10个旧帝国马克换一个1个新德国马克.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旧帝国马克的所有有价证券,储蓄金,银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兑换完毕.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剥削行为,但是却挽救了德国.德国马克相对美元的兑换率逐渐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满了各种商品,人们的生活也开始走上了正轨.
  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西德面临许多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底层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但是,艾哈德引进了竞争的机制,谁工作的时间长,谁工作的效率高,谁就有工作,否则就是能面临下岗.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依靠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积累最原始的资本.由于竞争机制,资本家们一味的压低工资,从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润.然而尽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西德的整体社会环境还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民拥有最迫切的愿望去修复自己的家园,去重建一个有生机的新的德国,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德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西德利用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价格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这使得西德的外贸市场发展很快,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1950年时还是贸易逆差7.21亿美元,到了1960年时已经变成了顺差.
   
  六、朝鲜战争
  此外,还需提到的就是朝鲜战争.这是对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遇.尽管艾哈德竭力否认,但朝鲜战争确实挽救了西德经济.  (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1983年,第41页).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国需要西德供应武器和弹药,也需要西德参加所谓的“欧洲防务”.因而美国不得不修改对西德工业和技术的“裁减政策”.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钢产量为1210万吨,1953年达1350万吨.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遭到严重破坏,到1953年已有70%修复使用.到本世纪60年代,德国商胎队已有货轮2700艘,总吨数达65b万DE卜朝鲜战争改变了西德的贸易逆差.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观察家西奥多·H.怀特说:“朝鲜战争仅仅给德国人迅速地无条件地带来了好处.”《经济学家》杂志指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结整个贸易界带来了繁荣.”
   
  综上所述,是战后西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最后还应指出,5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于西德起点低,这是战争破坏和战后盟国推行“非工业化”政策的结果.大体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经济奇迹”已经结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定向同步发展,发展速度降到5%的欧洲平均发展水平.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西欧经济的发展,开始改变了战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2、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受美国控制和操纵,开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联邦德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为只有联合的欧洲才能发展,所以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德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德国经济的发展赶超英法后,德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迫使英国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破产,使英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从而加强了欧洲的团结和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根据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钢产量为1938年的1/4,即从2200万吨降到580万吨,化学工业和重型机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车床降到1/10,汽车降到1/5,纺织工业降到l/2,只有家俱、玻璃、自行车等民用工业不受限制.但是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过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一跃而起,却是有着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